期刊文献+

论大学之道的成德进路、体知基础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大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相贯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分途或相递进的进路,指明了所有人都须以修身成德为本,从而基于各自的主客观条件而明明德、亲民乃至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将成德进路得以实现的基础确立在可以被概括为"体知"的身心工夫之上。大学之道的本末内外观、身心工夫论和道德社会说,对于当今人们的立身行己、为人处世乃至实现社会和谐,都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 胡治洪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2,共9页 Confucius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胡治洪.《中庸》新诠[J].齐鲁学刊,2007(4):5-12. 被引量:4
  • 2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页.
  • 3《礼记·大学》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3页.
  • 4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M].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1页.
  • 5《礼记·大学》郑玄注,《十三经注疏》,第1673页.
  • 6.《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A]..《王阳明全集》(上)[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 7.《大学问》[A]..《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C].,..
  • 8《礼记·大学》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第1673页.
  • 9《礼记·大学》疏,《十三经注疏》,第1673页.
  • 10《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士大夫阶层是德治的主体,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广大的士(即绅)是大夫(即官)的基础和预备队.实行科举制度后(特别是宋代以降),大夫多来自于民间或与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批未仕之士则始终未离民间.他们从童蒙到举子所习之艺,皆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而修身齐家,则是中举做官的重要条件.这不但是"自治"的证明,也是"人治"或民本思想能够贯彻的原因和保证.

二级参考文献46

共引文献20

同被引文献23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