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测试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36个玄武岩样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并对其中不同类型的环带斜长石进行了背散射图像、元素线扫描及常量元素分析.采自很小空间范围内的玄武岩演化程度差异较大(MgO=9.38wt%~6.76wt%),对富MgO玄武岩通过COMAGMAT程序进行分离结晶计算,结果显示富MgO玄武质岩浆结晶至低MgO(7wt%)时,其Ni含量(~28×10^-6 g/g)普遍低于实际观测的低MgO玄武岩(〉60×10^-6 g/g),说明低MgO玄武岩可能经历了更多次的岩浆混合作用.模拟了高MgO(9.38wt%)玄武质岩浆自身的“混合-结晶”作用,观测到的低MgO玄武岩中高的Ni含量可以通过新岩浆少量多次地自身混合作用获得.低MgO岩浆经历的多次“混合-结晶”过程与近年来^226Ra/^230Th不平衡对岩浆滞留时间的研究相符合,即低MgO岩浆在更长的滞留时间内经历了更多次的“混合-结晶”过程.岩浆房内的岩浆混合具有局部均匀性,但低MgO岩浆更接近于周期性混合形成的稳定成分,这也是导致东太平洋海隆岩浆多样性重要原因.另外,薄片微区分析将斜长石环带可分为具高An^#核部和无高An^#核部两类,两种类型斜长石均有多个反环带,指示寄主岩浆经历了多次混合作用.低MgO(7.45wt%)玄武岩中斜长石核部与其中部的An^#具明显差异,而与高MgO(9.38wt%)玄武岩中微粒斜长石中心An^#(平衡结晶产物)相当,进一步说明低MgO玄武岩中斜长石的核部可能形成于周期性侵入岩浆房之前的母岩浆.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0,共16页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3-SW-223,KZCX2-YW-211)
国家大洋专项课题(编号:DYXM-115-02-1-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