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应对资源约束、产业升级压力的必然选择。安徽省域经济紧邻长三角经济区,在多方面与长三角经济区具有互补性,是泛长三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圈一带"空间结构,即合肥都市圈、沿江城市带,可以优化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使其融入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机构地区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出处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3,共8页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关键词
泛长三角经济
空间结构
省域经济
安徽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9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52
同被引文献
179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9
1
安徽走向“泛长三角”时代.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8/09/22/002122108.shtml.
2
麦广慧,任志安.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3(2):20-25.
被引量:9
3
陈广洲.
安徽省市级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3):210-213.
被引量:3
4
徐正明,张凌,汪世应.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分析[J]
.铜陵学院学报,2008,7(2):12-13.
被引量:2
5
赵静.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10-11.
被引量:6
6
吴晓勤,曹发义,刘复友.
安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6):21-25.
被引量:9
7
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
.地理学报,2002,57(1):85-95.
被引量:215
8
陆大道.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
.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被引量:363
9
赵金龙.
安徽省区域经济布局研究[J]
.经济地理,1997,17(2):37-40.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39
1
杨积述.
安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及区域差异[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2(3):240-246.
被引量:3
2
管卫华,赵媛,林振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
.地理研究,2004,23(4):541-550.
被引量:64
3
樊新生,李小建.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70-73.
被引量:64
4
徐刚.
江苏省长江沿岸港口群体的功能、格局与发展研究[J]
.地理学报,1990,45(3):275-283.
被引量:10
5
侯子建.
安徽经济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2):119-122.
被引量:4
6
马金岭.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克服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96-7998.
被引量:3
7
杨吾扬,高等经济地理学,1997年
8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1995年
9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1988年,101页
10
陆大道,地理科学,1986年,6卷,2期
共引文献
552
1
张永帅.
对外贸易与近代云南城乡市场的变化[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0(1).
2
陆玉麒.
基本假设重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J]
.华南地理学报,2023(1):10-21.
3
夏斯雨,晏王波,张时智,王海君.
扬子江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监测研究[J]
.现代测绘,2023,46(4):22-25.
4
田瑾,明庆忠.
山地旅游目的地“山—镇”双核结构空间联系及耦合机理——来自云南丽江的案例剖析[J]
.经济地理,2021,41(1):212-220.
被引量:11
5
张尚武,潘鑫.
新时期我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21(2):38-44.
被引量:21
6
黄浦江,杨烁.
基于企业联系的长三角城市腹地研究及其特征分析[J]
.上海城市规划,2019(A01):53-58.
7
卜洪运,刘北上.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中心模式”[J]
.特区经济,2006(8):293-294.
8
江强.
江苏东陇海产业带空间重构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07(1):238-239.
9
陈红,张坚.
云南省区位态势及其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7):50-53.
被引量:3
10
罗君,白永平.
嘉陵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4):364-369.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
179
1
杨耀武,张仁开.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及路线图研究[J]
.科研管理,2010,31(S1):84-88.
被引量:29
2
姚卫东.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01,15(S2):20-22.
被引量:3
3
王荣科.
安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6):104-110.
被引量:10
4
黄文新,赵曙东,华健春.
上海经济区江苏片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和对策[J]
.中国农村经济,1985(3):41-45.
被引量:2
5
朱笑冰,李饮水.
地区经济的特点[J]
.经济研究,1986,21(3):70-73.
被引量:1
6
王志平.
联合起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建立上海经济区的几点看法[J]
.财经研究,1983,9(4):1-4.
被引量:1
7
杨万钟.
关于上海经济区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
.经济地理,1986,6(4):248-253.
被引量:1
8
洪昌仕.
上海经济区工业生产布局特点、发展因素与存在的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1984,4(3):185-190.
被引量:2
9
张福保.
关于上海经济区市管县的一些问题[J]
.经济地理,1984,4(4):299-303.
被引量:1
10
周文骞,倪云虎.
上海经济区的建设与信息系统的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1984(7):5-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4
1
王泽强.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腹地融入机制——以安徽东向发展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2009(9):68-72.
被引量:1
2
舒卫英.
长三角一体化下宁波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
.经济论坛,2009(20):75-78.
3
贾莉娟.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
.铜陵学院学报,2010,9(1):48-49.
被引量:4
4
邢小军,孙利娟,周德群.
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产业选择[J]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6):17-19.
被引量:4
5
吴国清.
基于“景区-城市”二维视角的省域旅游空间差异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84-89.
被引量:2
6
王印东.
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J]
.理论建设,2014,30(5):52-56.
被引量:1
7
张平.
江苏省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8):85-88.
被引量:1
8
张平.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收敛性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5(18):27-28.
9
张平.
江苏金融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15,15(12):105-108.
被引量:1
10
张桅.
人力资本对安徽省第三产业贡献度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151-15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方大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0):53-58.
被引量:8
2
葛舒琦,张翔.
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特色农业集群化路径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54-56.
3
徐小霞.
泛长三角视野下安徽经济发展研究[J]
.商情,2012(35):69-70.
4
张珣.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安徽为例[J]
.时代经贸,2012,10(20):88-90.
5
芮昊.
安徽纺织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对策——基于SWOT分析[J]
.时代经贸(下旬),2013(1):8-9.
6
计紫藤,张亨明.
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J]
.经济师,2014(11):189-190.
被引量:1
7
张春梅,徐海英,张小林.
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3):237-244.
8
严建华,张雪梅.
安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5-18.
被引量:2
9
胡艳,张桅.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和江苏省比较分析[J]
.经济经纬,2018,35(3):1-7.
被引量:10
10
王俊.
安徽省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J]
.现代经济信息,2018,0(7):473-473.
1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深水区”[J]
.中国投资(中英文),2016,0(11):12-12.
2
张敏.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与“沿江城市带”之比较及其发展策略[J]
.前沿,2008(4):68-71.
3
汪同滨,汪晓梦.
构建省会经济圈 推进安徽跨越发展[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7(1):22-25.
被引量:1
4
司徒微微.
六大产业集群对接浙江产业转移——访安徽省濉溪县县长杨快利[J]
.浙商,2009(14):117-118.
5
胡艳,华德亚.
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 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届泛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层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江淮论坛,2009(5):28-31.
被引量:4
6
吴慈生,杨恒飞,宋萌.
合肥都市圈的建设构想[J]
.标准科学,2010(3):30-36.
被引量:2
7
孔令刚.
合肥都市圈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3(5):12-16.
被引量:4
8
朱舜,高丽娜.
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特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2):110-114.
被引量:3
9
胡艳,丁婕,乐婵婵.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发展实践探索——国家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11(5):159-160.
被引量:1
10
朱舜,高丽娜.
“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研究[J]
.市场周刊,2009,22(5):3-6.
被引量:4
上海经济研究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