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港台电影中的后殖民演绎:从“双城故事”到“台湾意识” 被引量: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香港电影的"双城故事"清楚地表明,在地的岭南文化不是指称自我的标记,它更乐意续接殖民文化的身份,这集中表现在排他性地继承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殖民文化传统。后殖民意识在香港电影中成为一个自大"/逞强"与自卑/"示弱"的耦合体。台湾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后殖民的激发下,原住民文化与"在地经验"借助电影等大众媒体大面积的勃兴,形成所谓的"台湾意识",一方面与对大陆"帝国主义"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在日本的殖民记忆中寻找历史/现实的生活经验。
作者 陈林侠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5,共9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张美君,何家衍.《在夹缝中织梦—专访关锦鹏》,《关锦鹏的光影记忆》,三联(香港)书店2007年版.
  • 2朱耀伟.《90年代香港文化研究:体制文化及其不满》[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3,(2003).
  • 3张英进.中国城市电影的文化消失与文化重写的方式[J].电影艺术,2004(4):20-24. 被引量:7
  •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 5张美君.《关锦鹏电影中的上海魅影》,《关锦鹏的光影记忆》.
  • 6魏家欣.《(长恨歌)的遗恨:“后三○”世代死线过后的时间观—“生生不息的城市想象”座谈会》,《关锦鹏的光影记忆》.
  • 7陈婧祾.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王安忆、张旭东对话(下)[J].文艺研究,2005(2):83-91. 被引量:10
  • 8魏家欣.《随意挥洒,宛如泼墨—专访张叔平》,《关锦鹏的光影记忆》.
  • 9董恕明.《烈日的爽朗,夕阳的幽微—一种对台湾战后原住民族汉语文学中殖民记忆的再现与新文化想象的描绘》,柳书琴,邱贵芬主编.《后殖民的东亚在地化思考:台湾文学场域》,“国家台湾文学馆”2006年版.
  • 10游胜冠.《理论演绎:还是具体的历史文化研究》,柳书琴,邱贵芬主编.《后殖民的东亚在地化思考:台湾文学场域》.

二级参考文献27

  • 1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32-40. 被引量:35
  • 2罗·威尔森,维玛·狄沙纳亚编.《全球/本土:文化生产和跨国想像》.杜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 3哥登·马修.亚洲研究,1998,:1112-1113.
  • 4安东尼·京编.《文化,全球化与世界体系:再现身份的当前状况》.明尼苏达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12页.
  • 5笔者.《审视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介入、电影重构与跨国想像》.密支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02年版.
  • 6迈克·费勒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与身份》[M].伦敦塞兹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 7维玛·狄沙纳亚.《亚洲电影与美国文化想像》[J].《理论、文化和社会》,1996,(13):102-102.
  • 8罗兰·罗勃森.《全球化/本土化:时空与同异》[A].迈克·费勒斯通等人编.《全球现代性》[C].伦敦塞兹,1995年版.第30-41页.
  • 9罗·威尔森和维玛·狄沙纳亚编.《全球/本土:文化生产和跨国想像》[M].杜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 10沙基亚·沙森.《全球化城市》[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页.

共引文献71

同被引文献5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