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9
-
1王子昌.华人移民与美国政治的发展[J].世界民族,2005(1):42-47. 被引量:2
-
2陈奕平.当代美国亚裔参政问题分析[J].世界历史,2005(4):57-66. 被引量:4
-
3张晓涛.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J].世界民族,2007(5):48-56. 被引量:7
-
4李秋金.20世纪80年代美国妇女参政所取得的成就分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6):140-141. 被引量:1
-
5宾有文.奥巴马当选对美国华人政治的影响和启示[J].八桂侨刊,2009(3):64-67. 被引量:2
-
6尹国梁.二战前后美国两代华裔移民的历史变迁[J].科技信息,2009(36).
-
7尹蒙蒙.美国华裔妇女史研究述评——基于华裔学者及国内学术界的考查[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4):80-84.
-
8吴婷.加拿大华人妇女参政问题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58-63.
-
9常夷.1965年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4):82-8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1
-
1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4):55-60. 被引量:3
-
2张秋生.略论战后澳大利亚华人经济模式的重构[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4):8-14. 被引量:2
-
3王孝询.研究澳洲华人史的几部重要著作[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2):67-70. 被引量:1
-
4杨力.澳洲华人新移民的崛起[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4):47-51. 被引量:3
-
5王孝询.澳洲华人与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5(4):51-59. 被引量:1
-
6王孝询.早期在澳华人的经济生活[J].史学月刊,1992(6):93-98. 被引量:4
-
7黄昆章.印尼与澳洲华侨华人政策的比较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3):1-7. 被引量:2
-
8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概况[J].岭南文史,1991,0(4):42-46. 被引量:1
-
9杨聪荣.在“一个国家”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激荡中成长——从公民社会模式看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空间[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2):1-14. 被引量:4
-
10黄贤强.澳洲华人与1905年抗美运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3):54-6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
-
1舒光美.台山—亚拉腊华工淘金路及其旅游开发[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7-10.
-
2樊晓晨.试论加拿大华人华侨移民对中加关系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6):55-58.
-
3邱志红.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中文研究著述为中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2):41-52. 被引量:2
-
4张丽.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英文著述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2):53-73. 被引量:1
-
5刘涛.加拿大华人社会变迁初探[J].八桂侨刊,2023(3):50-58.
-
6曹小杰,李慧宁.跨地方饮食原真性的再造与传播--以澳洲BillyKwong餐厅为例[J].新经济,2024(1):110-123.
-
1何其颖.租界时期鼓浪屿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与华人参政格局的形成[J].福建史志,2005(6):19-24.
-
2丁果,贾葆衡.郑天华与加拿大华人参政的先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4):122-128.
-
3澳洲残疾人活动家逝世[J].中国残疾人,2009(4):33-33.
-
4刘有发.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浅谈澳大利亚国策的演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86-89. 被引量:5
-
5杨梅枝,谢秀英.试析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4):112-116. 被引量:1
-
6梁永享.翰墨写心魂──记澳大利亚籍华人书法家梁小萍女士[J].海内与海外,1998(7):31-32.
-
7黄建大.为澳中友好作贡献的两位华人[J].海内与海外,1998(7):63-65.
-
8刘有发.对澳大利亚“排华”历史的认识——兼评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104-106.
-
9孟令明.九十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剖析[J].八桂侨史,1997(3):33-38. 被引量:7
-
10赵健.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J].侨园,1998,0(4):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