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生死场》与《红高粱家族》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萧红和莫言性别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呈现出20世纪文学的一些鲜明特征,比如:两人的作品都喜欢采用儿童的叙事视角,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给人物的塑造和读者的审美判断留下多维空间;两人都偏爱北方乡土中国的生活场景,在对民间的生存状态的书写中寄予深刻的国民精神的文化思考;在对鲁迅精神这一孤独的文化旗帜的继承方面,萧红以启蒙主义者的立场,
作者
郑阿平
叶建钟
机构地区
东莞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141,共4页
关键词
《生死场》
生命意识
家族
高粱
20世纪文学
文化思考
鲜明特征
叙事视角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C913.1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凡尼,郁苇.《萧红作品精编·小说卷》.凡尼,都苇.漓江出版桂,2004年出版.
2
陈思和.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6-55.
被引量:48
3
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二级参考文献
2
1
.[A]..[C].,..
2
.[A]..[C].,..
共引文献
49
1
王幸逸.
民族与女性之间的《生死场》[J]
.现代交际,2020(10):120-121.
被引量:2
2
徐晓杰.
从女性题材的书写看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J]
.作家,2008,0(6):12-14.
被引量:1
3
黄玲.
萧红小说研究述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S1):4-9.
被引量:2
4
陈三霞.
《呼兰河传》的民间立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3):163-163.
5
张海琳.
走向现代的焦虑——论萧红《生死场》中的两种声音[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2):27-29.
6
彭予.
试论自白诗的治疗作用[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1):79-85.
被引量:8
7
张光芒.
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J]
.江海学刊,2005(2):5-12.
被引量:20
8
葛亚萍.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102-104.
被引量:1
9
郑春凤,王金茹.
由梦魇向童真回溯——萧红对故乡的双重文化情结[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2):42-45.
被引量:1
10
李向辉.
大时代中的个人写作——兼论萧红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分期[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125-13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5
1
唐利群.
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论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中的萧红[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4):77-90.
被引量:8
2
王本朝.
生存边界性的话语意义──《生死场》的叙述策略[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2):116-126.
被引量:5
3
皇甫晓涛.
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103-112.
被引量:8
4
林幸谦.
身体符号/物种拟态书写——萧红文本的女体/母体寓言[J]
.鲁迅研究月刊,2012(8):70-78.
被引量:8
5
王钦.
“潜能”、动物与死亡——重读萧红《生死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0):12-26.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
1
鹿珠晖.
论萧红《生死场》中人的动物性寓言[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3):123-12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宋词,黄华.
论《生死场》中的动物性书写[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8(3):65-70.
被引量:1
2
段宇冉.
人·动物·生与死——从动物意象看《生死场》的生死情结[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10):118-120.
1
曾涵复.
文艺大家阳翰笙[J]
.巴蜀史志,2009(2):31-34.
2
谁是凶手[J]
.新青年(珍情),2013,0(11):63-63.
3
薛婧.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启蒙思想[J]
.青年文学家,2016,0(9Z):35-35.
4
吴红莲.
无血的大戮——从鲁迅笔下启蒙主义者与民众之间的“隔膜”谈开去[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20(5):16-18.
5
罗豫.
向金斯堡的时代致敬[J]
.看历史,2007,0(24):97-97.
6
白剑.
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外一篇)[J]
.骏马,2006,0(5):57-58.
7
徐小凤.
《生死场》:萧红小女儿心态的另一种诠释[J]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3):37-40.
8
王亮.
鲁滨逊——生活在上帝影子下的启蒙主义者[J]
.呼兰师专学报,2004,20(1):12-13.
9
程阳.
《红楼》人物二题[J]
.大观(东京文学),2017,0(1):124-128.
10
雷奕.
废墟上的诗意——评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救赎维度[J]
.创作与评论,2013(6):90-93.
文艺争鸣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