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34,共12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42
-
1刘再复.谁是最可怜的人[J].读书,2008(4):93-97. 被引量:1
-
2郭沫若.《鲁迅与庄子》[J].中苏文艺(半月刊)(重庆),1941,8(3).
-
3田刚.《庄子》与鲁迅早期思想[J].鲁迅研究月刊,2003(4):20-28. 被引量:9
-
4田刚.庄子哲学与鲁迅的虚无主义思想[J].人文杂志,2002(1):98-103. 被引量:5
-
5《坟·写在<坟>后面》.
-
6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71年版.第425页.
-
7.《坟·文化偏至论》[M].,..
-
8.《坟·摩罗诗力说》[M].,..
-
9王斑.《历史与记忆:全球现代性的质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
10.《文化偏至论》[M].,..
二级参考文献25
-
1刘再复,林岗.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阿Q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8(3):133-152. 被引量:6
-
2伊藤虎丸,孙猛.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J].鲁迅研究动态,1989(11):14-25. 被引量:29
-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年版..
-
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5章衣萍.《古庙杂谈(五)》[A]..《古庙集》[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
6.《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卷.第422页.
-
7刘禾.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跨语际实践--文学,1900-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8钱杏屯阝.现代中国文学论.拓荒者,1930,(2).
-
9'阿Q相'.申报·自由谈,1933,.
-
10.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共引文献183
-
1敬文东.絮叨诗学之一[J].文艺争鸣,2022(9):86-101. 被引量:2
-
2钟瑞莎.被遮蔽的“国民性”思考:鲁迅与渡边秀方的《中国国民性论》(下)[J].上海鲁迅研究,2020(4).
-
3张晓晨.略论道家文化对现代作家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17).
-
4董平.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J].浙江社会科学,2004(4):141-148. 被引量:5
-
5储昭华.儒家文化的自由精神究竟何在——兼论儒家自由主义如何可能[J].江海学刊,2004(4):53-57. 被引量:3
-
6金圣东.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0(3):85-92.
-
7段炼.辛亥革命的挽歌——鲁迅《哀范君三章》史实证析[J].史林,2002(B06):97-101. 被引量:1
-
8刘堃.从散文看鲁迅与周作人精神特质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4(10):76-84. 被引量:3
-
9郜元宝.《野草》别解[J].学术月刊,2004,36(11):102-112. 被引量:10
-
10陈鼓应.先秦道家之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2):1-11. 被引量:22
-
1顾凤威.由家庭伦理向社会伦理的跨越──毕淑敏作品的社会导向[J].当代文坛,1999(6):39-41. 被引量:1
-
2周伟,郭奔胜.官场新“八股”现象面面观[J].政府法制,2009(12):4-6. 被引量:1
-
3周伟,郭奔胜.官场新“八股”现象面面观[J].新华月报,2009(11):12-13.
-
4蒋悦飞,郭奔胜,孙爱东.官场新“八股”[J].决策与信息,2009(6):30-33.
-
5贱言献车.伤感的故事的伤感[J].杂文选刊(下半月),2012,0(7):55-55.
-
6张双喜,骆鉴华.谈谈社会导向问题[J].岭南学刊,1990(2):113-115.
-
7李思琪.借疯癫之口,抵理性之境——以《哈姆莱特》及《李尔王》为例分析文艺复兴后神权缺失对人的影响[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8):69-70. 被引量:1
-
8刘忠,万爱芹.文学“大众化”与“底层”如何文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1,28(3):34-37.
-
9屈丽微.关于巫术与科学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3,0(21):219-219.
-
10宋兆宽,张佳.采写人物通讯要树立四种意识[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6):181-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