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意识形态——诗歌研究与诗歌批评
被引量:2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5-168,共4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二级参考文献18
-
1陈旭光.凝望世纪之交的前夜──“当代女性诗歌:态势与展望”研讨会述要[J].文艺争鸣,1995(5):49-52. 被引量:11
-
2谢冕.美丽的遁逸——论中国后新诗潮[J].文学评论,1988(6):28-35. 被引量:25
-
3张晓红.中美自白诗:一个跨文化互文性个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4):73-78. 被引量:3
-
4向卫国.论王小妮的诗歌[J].云南社会科学,2005(6):127-130. 被引量:3
-
5Michelle Yeh, “Light a Lamp in a Rock: Experimental Poet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Modern China , 1992, No. 4, p. 379 -396.
-
6李震.《母语诗学纲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
7周瓒.《女性诗歌:“误解小词典”》[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
-
8王小妮.《诗不是生活,我们不能活反了》,《半个我正在疼痛》,第224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
9王小妮.《一九九六年记》[J].诗探索,1997,.
-
10王小妮.《诗不是生恬,我们不能活反了》,《半个我正在疼痛》,第217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共引文献34
-
1池雷鸣.华侨外语写作与文学史“再”重写[J].文艺理论研究,2022(2):54-64.
-
2魏磊.新时期中国自白诗批评的误区与辨正[J].文艺理论研究,2022(2):33-43.
-
3李倩冉.论王小妮诗中主体与物象的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1):22-31.
-
4魏玲玲.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局限[J].长城,2010(8):4-5. 被引量:2
-
5倪婷婷.中国现当代作家外语创作的归属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99. 被引量:4
-
6苗变丽.如歌的行板 纯粹的力量——关于古马诗谣的语音语义学研究[J].飞天,2012(3):122-124.
-
7余开伟.对顾彬的“追杀”可以休矣!——对从维熙《当一回汉学家的“郎中”》的质疑[J].扬子江(评论),2010(1):25-27.
-
8王彬彬.我所理解的顾彬[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9,46(2):77-80. 被引量:6
-
9张如贵.并非同质的精神向度——美国自白派诗歌之比较研究[J].飞天,2010(4):109-111.
-
10梁建东,张晓红.论柯雷的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J].当代文坛,2009(4):55-6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7
-
1魏玲玲.当代诗歌的误区与出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5(1):7-9. 被引量:1
-
2周华.批评的身份——对90年代诗歌批评的一种审视[J].当代文坛,2001(5):14-16. 被引量:1
-
3赵承妮.是吵架还是炒作[N]扬子晚报,2000.
-
4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5孔莉.由“梨花体”看当代诗歌的走向[J].济宁学院学报,2008,29(5):49-51. 被引量:5
-
6杨守森.走向沉沦的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状况评说[J].东岳论丛,2009,30(10):67-75. 被引量:8
-
7霍俊明.并未消失的单行道——新世纪十年诗歌批评的问题与考察[J].文艺评论,2010(2):28-33. 被引量:2
-
1刘秀芳.萧红:对寂寞的消解与自我求证[J].文学教育(中),2015,0(3):24-25.
-
2史永霞.论《毛猿》中的自我求证[J].四川戏剧,2011(1):65-67.
-
3薛玉秀.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31-33.
-
4杨凡.试论《老人与海》的多重主题意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10):240-242.
-
5袁盛财.《异域人》的多重主题解读[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5):127-127.
-
6范玉刚.文学中自我求证模式的文化阐释[J].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3(4):83-86.
-
7王占峰,孙海英.生存策略的求证:解读《宠儿》[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34.
-
8刘欣.从“奋斗—和谐”到“奋斗—失败”——简·爱、苔丝比较谈[J].泰山学院学报,1998,23(1):57-61. 被引量:1
-
9杨铭瑀.对海明威死亡意识的文化思考[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8(5):50-57.
-
10李子勋.我总是担心这担心那[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7,0(2):5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