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28,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8
-
1贝尔,198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
2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第131页.
-
3《简明小列颠百科全书》.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4李凯尔特,1980年.《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
-
5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
-
6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73页.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
8斯诺著 纪树立译.《两种文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共引文献867
-
1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2夏燕.论电影艺术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辩证关系[J].时代文学,2008(14):180-182. 被引量:1
-
3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4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5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6方刚.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兼论海德格尔对柏拉图错误的重复[J].浙江学刊,2004(4):98-101.
-
7王元骧.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4(4):5-15. 被引量:17
-
8胡沫,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视域[J].江汉论坛,2004(8):136-138. 被引量:6
-
9张守民.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智慧[J].高校理论战线,2004(7):28-34. 被引量:1
-
10杨学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J].哲学研究,2003(2):8-10.
同被引文献99
-
1奎纳尔.希尔贝克.人文学科的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3):27-35. 被引量:19
-
2郭必选.现行哲学定义疑析[J].学术月刊,1981,13(11):38-39. 被引量:1
-
3孙传宏.对“批判继承”原则的重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1):50-53. 被引量:1
-
4翁其银.简论交叉科学与教育改革[J].教育评论,1988(5):23-25. 被引量:2
-
5孙正聿.非常识的常识化[J].求是学刊,1996,23(2):3-8. 被引量:5
-
6俞吾金.哲学史: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互动的历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5):37-42. 被引量:8
-
7袁汪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与出路——从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比较的角度[J].天府新论,2004(5):73-75. 被引量:10
-
8朱成全.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4(7):3-8. 被引量:9
-
9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2):34-38. 被引量:58
-
10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35-36. 被引量:63
引证文献13
-
1郭泽忠.高职生技术化倾向的人文反思[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2):19-22. 被引量:1
-
2杨帆.“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观的潜移默化[J].现代交际,2010(4):34-34. 被引量:2
-
3杨竞业.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审思[J].党政干部学刊,2010(7):13-17.
-
4姜正君.论哲学研究的双重原则: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J].天府新论,2011(3):21-25. 被引量:1
-
5孙坤.对社会科学“语言转向”现象的思考——兼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困境、危机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1-10. 被引量:1
-
6王姝.人文学科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3,29(2):17-21. 被引量:2
-
7任媛,曾思艺.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88-92. 被引量:2
-
8周家荣.本性、思维方式、批评性:哲学作为时代精神拓荒事业的依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155-160.
-
9杨光海,杨红霞.教育哲学的对象视域与研究方式省思——兼议教育哲学研究两难困境的实质及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25-29. 被引量:2
-
10耿之雍.哲学社会学与社会哲学辨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4):49-50.
二级引证文献13
-
1肖川,陈少阳.“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功能的视角转换与视域融合[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2(2):183-198.
-
2郭泽忠.社团活动:高职生的人文观照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3):160-163. 被引量:1
-
3郭萌,杨小刚.浅析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策略——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商情,2014,0(40):4-5.
-
4胡红梅,胡晓林.范式转换与批评史学科重构——试探以关键词为纲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4):113-119. 被引量:1
-
5熊勇清,郭杏,郭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基于“学生兴趣”与“工作情境”双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5,31(1):100-106. 被引量:13
-
6李志超,于翠翠.教学文化建设中的观念冲突与制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4):51-56. 被引量:5
-
7解雯.构建和完善以代表作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J].高教论坛,2015(5):96-98. 被引量:9
-
8李春辉.哲学与人生刍议[J].求知导刊,2016(1):5-6. 被引量:1
-
9牛常红.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思想研究[J].纳税,2018,12(9):227-227.
-
10游菲.当代哲学教育中贯彻人本理念的现实意义及有效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2):35-37. 被引量:2
-
1王晓升.评阿尔都塞的科学和意识形态观[J].探索,2006(4):167-171. 被引量:2
-
2王金福.再说实践本体论的困难与我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答朱宝信同志[J].南京社会科学,1994(3):51-58. 被引量:2
-
3桑明旭.葛兰西“实践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与远离——对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批判性解读[J].西部学刊,2015(1):13-18.
-
4姬三凤,贾春梅.美学还是一个“辛德莉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0(1):19-35.
-
5马养新.命题与判断本质论析[J].人文杂志,1996(4):32-36.
-
6白顺清,陆杰荣.论真理的结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67-71.
-
7李忠伟.感受、构造与形而上学中立[J].哲学动态,2017(3):77-83. 被引量:4
-
8李树峰.提炼与归纳[J].中国摄影家,2014(1):1-1.
-
9申庚科.阿尔都塞认识论的特点[J].学理论,2013(32):52-54.
-
10白顺清.知识论真理观的困境及出路[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50-5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