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1-74,共4页
Economic Geograph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49371033
参考文献5
1 王明远,李长城.中国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研究[J]环境科学,1995(02).
2 张兰生等.实用环境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 黄崇福,王家鼎.模糊信息分析与应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5 周纪纶.城乡生态经济系统[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同被引文献24
1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管理科学,2000,8(S1):310-317. 被引量:61
2 刘哲民.宝鸡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S1):95-98. 被引量:3
3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 .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被引量:207
4 张远,李芬,郑丙辉,王西琴,刘鸿亮.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53-56. 被引量:38
5 张彩霞,梁婉君.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06,20(4):18-21. 被引量:9
6 陈腊娇,冯利华,毛小军.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评价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6):362-364. 被引量:30
7 米国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我国35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J] .甘肃农业,2006(6):35-36. 被引量:17
8 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张翼.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 被引量:178
9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4):385-394.
10 Norgaard R R.Economic indivators of resource scaerity:A critical essay[J].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cademic Press,New York,1990,19.
引证文献4
1 王美霞,任志远,王永明,王海岗.宝鸡市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3):512-516. 被引量:15
2 赵昕.宝鸡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6):8-9.
3 贾晓丹,卢新卫.宝鸡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9(1):21-22.
4 范全玲.唐山市跨世纪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3):46-47.
二级引证文献15
1 王乃举,周涛发.矿业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耦合评价—以安徽铜陵市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7):1339-1344. 被引量:8
2 曹娟娟,邢悦,李臣.伊春林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95-99. 被引量:4
3 王乃举,黄翔.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4):581-586. 被引量:3
4 韩军.上海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研究[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28(3):276-281. 被引量:1
5 何格,赵媛.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23-27. 被引量:19
6 路世昌,杨肃志.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3):293-296. 被引量:3
7 文志军,严兴武.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长沙市为例[J] .东方企业文化,2015(16):184-186. 被引量:1
8 肖路遥,涂蕾.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6(5):114-117.
9 赵施迪,杨德才.从生态经济视角评判林下天麻仿野生种植强度的适宜度[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8):1001-1004.
10 张玉泽,张俊玲,程钰,任建兰.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J] .生态经济,2016,32(10):51-56. 被引量:7
1 成都市教育、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对策[J] .四川经济研究,2005(2):15-18.
2 周毅,杨鹏.北部湾经济区协调发展对策[J] .开放导报,2009(5):89-92. 被引量:2
3 田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 .现代商业,2015(8):72-73.
4 何保海.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4,0(12X):17-17.
5 黄赜琳.综合经济实力的区域特征与协调发展对策[J] .上海经济研究,2004,16(9):38-41. 被引量:1
6 董德利,吴亚娟,徐邓耀,翟有龙.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协调发展对策[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161-165. 被引量:9
7 高红艳.贵阳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对策[J] .企业导报,2010(12):160-162.
8 高红艳.贵阳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对策[J] .企业导报,2010(11X):88-90.
9 马姝婷.南疆三地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2,0(05X):271-272.
10 徐维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02(5):44-46.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