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大家足迹,拓研究视野——“《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评述
被引量:6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1,共5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参考文献17
-
1刘小龙.对于肖邦音乐“悲剧—戏剧性”内涵的个人化探索——评于润洋教授新著《悲情肖邦》[J].音乐研究,2009(5):104-109. 被引量:5
-
2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上)[J].音乐研究,1993(1):41-55. 被引量:81
-
3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2):88-102. 被引量:118
-
4Voynich, E. K . edited. Chopins Letters[ Z]. Dover Publications, 1958.
-
5Orga, Ates. Chopin: his life and times[ M]. Tunbridge Wells: Midas Books, 1978.
-
6Samson, Jim. The Music of Chopin [ M ]. London ; Boston : T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5.
-
7Weinstock, Herbert. Chopin, the Man and His Music [ M ]. New York:Da Capo Press, 1969.
-
8Ai, Chia - Huei. Chopin' s Concerto in E Minor, Op. 11 :An Analysis for Performance[D]. Ann Arbor, Mich. :UMI, 1986.
-
9Kiorpes, George Anthony. The Performance of Ornaments in the Works of Chopin[D]. Ann Arbor, Mich. : UMI, 1975.
-
10[苏]A.索洛甫蹉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二级参考文献4
-
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2):36-43. 被引量:147
-
2于润洋.《从海德格尔阐释梵·高的(农鞋)所想到的》,见《音乐史论新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
3于润洋.《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见《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268页.
-
4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收入《何兆武文集:历史与历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共引文献201
-
1钱翰,崔潇月.生死、情欲与孤独——细读《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J].文化与诗学,2021(1):216-235.
-
2单金龙.我国当代音乐美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美育研究,2022(1):80-91.
-
3韩锺恩.路漫漫兮夜茫茫 行匆匆兮字行行——音乐学写作并及音乐美学学科语言问题讨论[J].北方音乐,2022(1):74-83. 被引量:2
-
4李吉提.教学的分科与研究的综合——我所向往的音乐分析学[J].北方音乐,2022,41(1):60-64. 被引量:1
-
5朱廷丽.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J].长城,2010(2):196-198.
-
6高艺.永恒的叙事曲——《钢琴家》评析[J].长城,2010(8):179-180.
-
7仲莉华.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J].作家,2010(16):205-206. 被引量:1
-
8刘丹霓.双赢还是两难——由查尔斯·罗森等国外学者的分析理念所启发的对音乐学分析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0,0(10):48-50.
-
9韩钟恩.“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J].人民音乐(评论),2002(1):34-39. 被引量:8
-
10陈咏韵.论《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的结构形态[J].音乐探索,2001(1):72-7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9
-
1于润洋.心境·方法·学风[J].人民音乐(评论),2000(6):2-6. 被引量:15
-
2叶松荣.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意大利歌剧诞生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21-126. 被引量:5
-
3韩锺恩.音乐学写作问题讨论并及相应结构范式与马勒作品个案写作[J].中国音乐学,2010(3):102-116. 被引量:11
-
4李诗原.音乐学分析:从文本到话语──西方音乐作品研究方法的哲学背景[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1):11-21. 被引量:10
-
5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J].人民音乐,1998(8):35-42. 被引量:30
-
6于润洋.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J].音乐研究,1981(4):18-41. 被引量:48
-
7叶松荣.关于西方音乐研究中的认识问题[J].人民音乐,1997(10):35-38. 被引量:23
-
8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上)[J].音乐研究,1993(1):41-55. 被引量:81
-
9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2):88-102. 被引量:118
-
10于润洋.释义学与现代音乐美学(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1):25-36.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杨燕迪.论俄罗斯的音乐崛起:宏观考察及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启示[J].北方音乐,2022(1):4-13. 被引量:5
-
2王耀华.历史语境与学术品格——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读后[J].人民音乐,2013(3):86-87. 被引量:1
-
3马圆瑞.对西方音乐研究中“中国视野”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3):44-50. 被引量:1
-
4叶松荣.坚守与超越——关于西方音乐研究中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8(4):96-104. 被引量:9
-
5高长天.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J].神州,2016,0(26):81-83.
-
6李睿.于润洋专业音乐教育思想探究[J].艺术教育,2020(11):35-38.
-
7林杭.理性思辨中的别样视角——评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J].艺术评论,2021(3):151-160.
-
8邱桂香.音乐学分析的跨学科研究效度探讨——以刘志丹题材革命历史民歌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1(3):26-37. 被引量:2
-
9叶松荣.“以中释西”与“中西视域互补论”——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研究范式与理论自觉[J].艺术评论,2021(9):114-124. 被引量:2
-
10魏然.三种唱法演绎同一首作品的比较分析--以《一杯美酒》为例[J].戏剧之家,2022(31):52-54.
-
1韩锺恩.肖邦记忆——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别写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6-10. 被引量:5
-
2孙慧.是谁? 叩响了哀伤的心门——循着《悲情肖邦》的“舞步”遥望“悲情之路”[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37-43. 被引量:7
-
3苏阳.寻找“悲情肖邦”[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21-24. 被引量:1
-
4邹彦.上海2004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评论),2005(4):25-27.
-
5中国当代音乐学家[J].音乐研究,2011(5):128-128.
-
6刘绵绵,王鹂.音乐之桥 传统之翼——世界音乐周暨2011中国·日本国际音乐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2(2):78-79.
-
7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50周年[J].音乐研究,2006(4).
-
8韩锺恩.2004上海“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开幕式主旨报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101-104. 被引量:1
-
9周铭孙.“我跟学生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又好像是自己的孩子。”——谢华珍访谈录[J].钢琴艺术,2009(1):18-23.
-
10李晓囡.“悲情”——肖邦音乐作品的形而上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1-20.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