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利用茶树耐阴喜湿、且植株为灌木或小乔木、根系较浅等特点,合理选择不同高度树冠和根系深浅的植物,组成2~3层林冠及地被层的生态系统。它强调物种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充分利用地力,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
作者
雷元胜
机构地区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茶业通报》
2010年第1期35-36,共2页
Journal of Tea Business
关键词
复合生态茶园
人工
最大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
复合茶园
协调发展
生态效益
小乔木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8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261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22
1
陈宗懋,等.古代茶园间作[M].茶叶大辞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费新颖.间作树木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D].2004.
3
沈兴儒.
茶园混交泡桐的效益研究[J]
.中国茶叶,1993,15(4):4-5.
被引量:4
4
唐荣南.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J].中国茶叶,1984,(4):2-5.
5
王立.生态茶园与现代茶叶生产[J].中国茶叶,1992,(2):2-3.
6
倪善庆,竺肇华,方跃闵.
茶园间种泡桐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0,26(6):561-566.
被引量:11
7
杨亚军,等.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山版社.2005.
8
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与广东省复合农林业的发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3):129-133.
被引量:10
9
韩宝瑜.
皖南低产茶园节肢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动态[J]
.贵州茶叶,1996,24(3):20-24.
被引量:6
10
柯咏平.
乌桕—茶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1996,17(6):38-41.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78
1
魏国雄.
果茶人工群落的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J]
.生态学杂志,1994,13(1):13-16.
被引量:10
2
谢振伦,戴素贤,曹潘荣,赖时华,曾福卿,刘胜利.
雷州半岛无公害茶园昆虫群落的演替[J]
.茶叶科学,1994,14(2):141-147.
被引量:11
3
张永强.
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J]
.生态学报,1989,9(2):157-162.
被引量:52
4
黄寿波,范兴海,傅懋毅,傅金和.
不同林─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4,7(1):93-100.
被引量:26
5
彭少麟.
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403-414.
被引量:52
6
傅金和,傅懋毅,曹群根,黄寿波.
桃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21(3):293-298.
被引量:6
7
谭济才,邓欣,范水平,彭其舟,刘春盛.
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1):55-61.
被引量:5
8
李力,王仁卿,王中仁,王少萍,李书,韦华.
青岛耐冬山茶的多样性(Ⅱ)[J]
.生物多样性,1996,4(1):1-6.
被引量:26
9
李俊清.
中国水青冈种内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生物多样性,1996,4(2):63-68.
被引量:23
10
韩宝瑜,李增智.
皖南冬季马尾松林昆虫、蜘蛛和虫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动态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6,9(4):338-343.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
261
1
江宏燕,陈世春,刘翔,胡翔,彭萍,夏吉安,王晓庆.
林下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20(22):111-115.
被引量:4
2
刘声传,喻云春,李则贤,陈娟.
贵州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关系探讨[J]
.贵州茶叶,2010,38(1):9-12.
被引量:2
3
陈李林,尤民生,陈少波,吴佳霖.
不同生境茶园弹尾虫群落的结构与动态[J]
.茶叶科学,2010,30(4):277-286.
被引量:21
4
黄蕊.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
.消费导刊,2008(10).
被引量:1
5
邹武,林瑾,林乃铨.
福州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季节消长研究[J]
.生物安全学报,2008,17(4):277-281.
被引量:1
6
江平,吴满霞,韩宝瑜.
安徽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结构简析[J]
.生物安全学报,2008,17(4):282-286.
被引量:2
7
潘会鹏.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的构建探析[J]
.生物技术世界,2012,0(11):83-83.
8
邹运鼎,李磊,章炳旺,毕守东,娄志,丁程成,高彩球,李昌根.
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及最优分割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435-1439.
被引量:13
9
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张文锦.
遮荫对夏暑乌龙茶叶片状态的影响[J]
.茶叶科学技术,2004(3):11-13.
被引量:9
10
侯柏华,谭济才,张润杰.
茶园害虫生态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
.生态科学,2004,23(3):261-264.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
62
1
吴全,姚永宏,李中林.
山地茶园中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52-254.
被引量:9
2
肖润林,王久荣,彭佩钦,陈正法,汤宇,彭晚霞.
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585-589.
被引量:34
3
姚国坤.
试论茶树仿生栽培的应用与前景[J]
.中国茶叶,1989,11(4):12-14.
被引量:1
4
张洁,刘桂华.
板栗茶树间作模式的生态学基础[J]
.经济林研究,2005,23(3):1-4.
被引量:34
5
李华超.
以林养茶应对我国茶园实行“三三制”[J]
.福建茶叶,2005,28(4):35-35.
被引量:2
6
柯咏平.
乌桕—茶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1996,17(6):38-41.
被引量:19
7
林雪娥.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3(5):32-33.
被引量:12
8
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王久荣,肖润林,曾馥平,汤宇.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2006,26(11):3647-3655.
被引量:88
9
苏志坚.
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促进茶业健康发展[J]
.福建农业,2007(5):31-31.
被引量:9
10
方曙棠,蒋勇义.
茅山丘陵茶园“乔—灌—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J]
.农业装备技术,2007,33(3):44-4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周迎春,方洪生,周桂美.
立体生态茶园营建模式及效应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80-281.
被引量:1
2
熊诗云,胥献宇.
单作茶林和复合茶林的生态效益比较分析[J]
.农技服务,2016,33(4):12-14.
3
李艳,范晓梅.
农业观光茶园生态景观的重要性与保护[J]
.福建茶叶,2017,39(7):118-119.
4
陈美丽,王熙富.
茶林复合栽培模式及应用现状[J]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0-11.
被引量:5
5
叶元高,江丽萍,邓惠英,吴启龙,徐旸旸,刘迎春.
生态茶园建设[J]
.福建茶叶,2024,46(9):27-3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张媛,韦红飞.
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及茶园建设对策[J]
.中国茶叶,2018,40(10):16-19.
2
陈清华,崔清梅,罗鸿,马会杰,胡双玲.
我国茶园复合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2023,45(2):8-15.
被引量:2
3
王金凤,周琦,吕玉龙,陈卓梅.
间作景观树种对茶园生态系统与茶叶生产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2023,35(3):523-533.
被引量:2
4
朱昱璇,杨薇,罗义菊,陶燕蓝,蓝增全.
景迈山古茶园不同林下茶树叶片光合特性与荧光参数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2):138-144.
被引量:1
5
徐石兰,邓盈,石瑞敏,黎永斌,宁明岸,谢晓玲,陈永斌,陈颖慧,黄英晴,江智艺,廖珍承,蒲琦.
幼龄茶园套种广金钱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
.南方园艺,2023,34(6):14-18.
6
孙贵才,刘艳.
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分析[J]
.河北农机,2024(3):73-75.
1
梁远发,田永辉,王国华,王家伦,周国兰,吴德明.
乌江流域复合生态茶园生态效益及调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76-77.
被引量:23
2
赵和涛.
立体复合茶园的应用价值[J]
.蚕桑茶叶通讯,1990(4):25-26.
被引量:2
3
张建云,侯柏华,彭晚霞,汤宇,杨西强,肖润林.
长沙地区茶园害虫天敌资源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4(6):49-51.
被引量:3
4
梁远发.
优化栽培技术措施 提高茶叶自然品质[J]
.贵州茶叶,2000,28(1):13-15.
5
唐月兵.
梨茶复合茶园的可行性及效益[J]
.茶业通报,1994,16(2):12-13.
被引量:1
6
王正周.
茶林复合茶园的生态优势[J]
.蚕桑茶叶通讯,1995(3):32-34.
被引量:9
7
彭萍,徐泽,侯渝嘉.
复合生态茶园的建设目标及模式[J]
.西南园艺,2002,30(3):45-45.
被引量:15
8
廖万有.
我国茶园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生态农业研究,1998,6(3):73-75.
被引量:11
9
饶军,袁风辉,李江.
复合生态茶园建设及其效益评价[J]
.江西林业科技,2000,28(1):35-38.
被引量:11
10
黎健龙,苗爱清,唐劲驰,唐颢,吴利荣,黎秀娣.
复合间作栽培模式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129-131.
被引量:16
茶业通报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