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神经递质及其调质在中枢疲劳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动疲劳是现在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训练的主要因素,中枢疲劳的生化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用文献综述法,从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血氨和一氧化氮与运动疲劳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中枢疲劳的生化机制。
作者
孙普庆
张秋霞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6期100-100,共1页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关键词
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
中枢疲劳
分类号
R74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4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9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6
1
Newsholme E.A.Blomstramd E.Tryptophan 5-hydroxytryptamine and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central fatigue[J].AdvExpmedBio,1995,384:315-320.
2
吴春燕.
运动性中枢疲劳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J]
.山东体育科技,2008,30(2):44-46.
被引量:6
3
徐礼皙,邓树勋,徐晓阳.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基础[J]
.浙江体育科学,2000,22(2):58-60.
被引量:33
4
宋伟,王棣,付仅辉.
运动性中枢疲劳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J]
.四川体育科学,2005,24(4):47-50.
被引量:10
5
李丰荣,吴瑛.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消除途径综述[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9-23.
被引量:10
6
李永春.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J]
.体育世界,2007(5):62-6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74
1
丁俊华,杨文思,徐淑芳.
1,6-二磷酸果糖促进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J]
.冰雪运动,1999,21(2):59-62.
被引量:6
2
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J]
.体育科学,1992,13(3):53-58.
被引量:43
3
李志清,梁述祖.
某些化学物质对疲劳发生的作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6(2):48-51.
被引量:7
4
谌才和.
中枢神经递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29(1):46-49.
被引量:8
5
田野,张雪生,田惠迎.
运动与肌浆网功能(综述)[J]
.体育科学,1995,15(5):57-62.
被引量:8
6
满君,田野,高颀.
过度运动对海马神经元形态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5):510-512.
被引量:28
7
陈娜娜.
芍药对运动大鼠背缝5-羟色胺合成以及色氨酸羟化酶表达的影响[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1):36-36.
被引量:1
8
徐礼皙,邓树勋,徐晓阳.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基础[J]
.浙江体育科学,2000,22(2):58-60.
被引量:33
9
刘鸿宇,于芳,王琳,耿绍玮,李中华.
运动疲劳应激大鼠杏仁体核簇神经元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93-96.
被引量:5
10
袁焰,刘国庆.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J]
.冰雪运动,2004,26(9):39-42.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55
1
张小强.
中枢5-HT与运动性中枢疲劳[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7-11.
被引量:3
2
张换鸽.
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8-20.
被引量:8
3
王晓军.
短期强度负荷对射击运动员脑神经递质的影响[J]
.体育科技,2008,29(3):67-68.
被引量:5
4
郑松波,吴纪饶,邹瑜.
机体论原理与运动性疲劳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70-172.
被引量:8
5
张蕾,邓树勋.
运动疲劳与神经递质的生理学研究进展(综述)[J]
.体育学刊,2002,9(2):118-120.
被引量:16
6
宋海军,刘静霞,蔡国梁.
运动性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200-202.
被引量:16
7
宋伟,王棣,付仅辉.
运动性中枢疲劳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J]
.四川体育科学,2005,24(4):47-50.
被引量:10
8
张燕,丁建国,赵光.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与进展[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133-136.
被引量:33
9
金再活.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3):56-59.
被引量:8
10
李登光,景会锋,王小梅.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营养补充[J]
.四川体育科学,2006,25(4):28-32.
被引量:15
同被引文献
98
1
夏锐,张希妮,张燊,孙晓乐,傅维杰.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力学评价及其与损伤关系研究进展[J]
.医用生物力学,2020,35(1):127-132.
被引量:15
2
胡武清.
针灸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与其它疗法的比较[J]
.体育世界,2020(3):176-176.
被引量:2
3
杨美玉,杨平平,申秀娟,张磊,杨硕,李凯琳,李大军.
以氨基酸为基础的不同食品组方对小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19,44(12):94-98.
被引量:4
4
宋齐.
人参主要化学成分及皂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
.人参研究,2019,31(4):43-46.
被引量:31
5
张换鸽.
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8-20.
被引量:8
6
司徒炳坤,卢健.
5-羟色胺与中枢疲劳[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2):28-31.
被引量:13
7
张振民,周未艾,张云,商立新.
采用脑生物电诱发试验诊断优秀运动员中枢疲劳[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4):422-425.
被引量:22
8
刘燕萍.
运动性疲劳及其机制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46-47.
被引量:43
9
张蕾,邓树勋.
运动疲劳与神经递质的生理学研究进展(综述)[J]
.体育学刊,2002,9(2):118-120.
被引量:16
10
邱世亮,贾龙.
中枢单胺类递质与运动性疲劳[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30-33.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4
1
王永梅.
运动性中枢疲劳及相关神经递质研究进展[J]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被引量:9
2
杨园园.
运动性中枢疲劳脑神经功能连接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2015,20(4):14-17.
3
马乐乐,林俊芝,刘海燕,刘慧敏,黄伟,谭鹏,韩丽,许润春,张定堃.
抗疲劳高频药物保健作用的精准定位与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5):3608-3616.
被引量:17
4
顾坤.
γ-氨基丁酸与运动疲劳的相关性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8):3153-31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张淼,李虹霖,徐飞.
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TPH、MAO-A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23-24.
被引量:1
2
孙娟,张援,陈颖,官凌菊,赵君军,高照.
液质联用技术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16):8-10.
3
吴梅婷,林岭,刘建秀.
脑超慢涨落技术在我国体育领域应用研究现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4):394-399.
被引量:4
4
刘建秀,林岭,吴梅婷,方龑.
基于脑波超慢涨落技术对1小时Flanker任务诱发运动员中枢疲劳的多指标测评[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9):837-843.
被引量:7
5
林岭,吴梅婷.
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及切入点[J]
.应用心理学,2016,22(4):377-384.
被引量:3
6
朱华.
5-HT、DA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及运动疲劳的恢复浅述[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6):162-163.
被引量:3
7
齐卓操,高兵,程悦,朋汤义.
基于“中医望闻问切”对《神农本草经》“轻身”药特色探析[J]
.世界中医药,2020,15(20):3065-3068.
被引量:5
8
李振华,赵晋,甘春龙,屈进.
不同运动水平射击运动员脑电特征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2020,39(6):31-34.
9
任多多,孙印石,李珊珊.
人参黄芪片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及安全性评价[J]
.特产研究,2021,43(6):70-77.
被引量:8
10
刘心悦,崔洁,贺超,王文全.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补中益气丸抗疲劳机制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21,16(23):3446-3453.
被引量:2
1
李建龙.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现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2):203-204.
被引量:8
2
陈勤.
评价运动员疲劳的部分生化指标及机理初探[J]
.安徽体育科技,1998,19(4):95-96.
被引量:1
3
崔建华,张西洲,张芳,王伟,哈振德,马勇.
酪氨酸和乙酰唑胺对海拔3700m高原人体运动后血乳酸、肌红蛋白及血氨的影响[J]
.高原医学杂志,2002,12(4):13-17.
被引量:6
4
程融.
功能食品能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可能性及其机理初探[J]
.安徽体育科技,1999,20(1):88-90.
被引量:2
5
张乐,包乌云,蔚兵.
功能性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及康复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6(26):14-15.
被引量:3
6
龙超良,尹昭云,汪海.
低氧习服对大鼠心肌总蛋白、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17(2):114-116.
被引量:9
7
刘显东,毛海峰.
白细胞介素-6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探讨[J]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6):166-168.
被引量:4
8
夏爽,祁吉.
急性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像[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6):465-471.
被引量:1
9
高源.
引发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5):323-326.
被引量:4
10
商伟,刘贺.
田径专项学生400m全速跑前后血氨及血乳酸变化[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1):106-107.
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