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经验研究——以可控变量为中心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回归模型显示,学校在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及校内人际情感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预测力;不同教育方式在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实际作用各不相同,被普遍否定的“嘲笑式教育”可能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放任式教育”与“批评式教育”在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而被普片肯定的“劝化式教育”则具有一定局限性;学习兴趣而非学习成绩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预测力,升学导向下应试教育对成绩的片面追求和对兴趣的磨灭必须反思;强化思想品德、法制教育以及严格对学生“一般性错误”的管理并非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对学生“犯罪接近行为”的适当干预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 赵军 祝平燕
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0010)的部分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James William Coleman, Donald R. Cressey, Social Problems, Harper & Row, Publishers & Inc., 1980.
  • 2Edwin Lemar, Human Devianc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Control (2 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3.
  • 3Cordon Trasler, The Explanation of Crimin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 4[美]Ronald 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M].吴宗宪、刘邦惠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5Travis Hirschi, Causes of Delinquenc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69.
  • 6宋欣等.《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危险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3,.
  • 7Wallwork, E.Durkheim Morality and Milieu.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 8关颖.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253-263.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56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