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121,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8
-
1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
2《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中国软实力正不断上升》,2006年,载《环球时报》6月4日.
-
3奈.2005年.《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晖,钱程译,东方出版社.
-
4泰勒 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
5.《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
6Nye,Jr. Joseph, 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h Al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7Webster, 1976,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G. & C. Merriam Company.
-
8《文明和文化》.
共引文献175
-
1李超.虐待老人问题的跨文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4,28(4):43-47. 被引量:22
-
2韩鸿.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J].文艺研究,2002(5):106-111. 被引量:11
-
3杨利雅,马秋.从物的角度对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构筑分析[J].法学杂志,2004,25(6):68-70.
-
4陆小玲.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J].中国音乐学,2002(4):102-106. 被引量:15
-
5何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J].哲学研究,2004(12):69-74. 被引量:12
-
6黄祥青.职务侵占罪的立法分析与司法认定[J].法学评论,2005,23(1):80-86. 被引量:25
-
7宋丹.象征、意象与神话创造──赵本夫长篇系列小说《地母》解读之二[J].当代文坛,2001(6):24-27. 被引量:2
-
8舒晓昀,姜芃.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1(3):113-119. 被引量:5
-
9陈有金.老挝人的“那珈”信仰研究(二)[J].东南亚纵横,2005(2):38-42. 被引量:2
-
10唐凯麟,刘铁芳.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2):53-55.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113
-
1乌小花,李安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3):59-69. 被引量:12
-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6(4):3-21. 被引量:1464
-
3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21. 被引量:304
-
4郭湛.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4):24-31. 被引量:47
-
5拉毛措,鲁顺元,肖莉.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问题调研报告[J].青海社会科学,2005(4):119-125. 被引量:2
-
6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J].当代外国文学,2005,26(4):41-49. 被引量:73
-
7张涛,曹丹.湘、鄂、黔、渝相邻地区土家族“舍巴日”—摆手舞活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88-1489. 被引量:13
-
8熊晓辉.土家族摆手舞源流新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7-9. 被引量:12
-
9康澄.文化符号学的空间阐释——尤里·洛特曼的符号圈理论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6(2):100-108. 被引量:47
-
10田忠福.增强中华民族意识 实现民族团结进步[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6-6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0
-
1刘莉.全球场域中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51-54. 被引量:19
-
2傅丽萍,李刚.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2):97-102. 被引量:7
-
3陈峻俊.融媒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与媒介记忆生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11):165-171. 被引量:17
-
4杜东芳.民族区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梦认同分析——基于“藏彝走廊”民族地区的宕昌羌藏文化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7(3):70-73. 被引量:1
-
5姚文帅.文化基因:国家认同价值生成的逻辑[J].学术界,2016(9):184-190. 被引量:15
-
6李辰星.国家认同视阈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方式的转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129-134. 被引量:2
-
7颜胤盛,晚月.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符号美学[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4):136-138.
-
8刘莉.中华文化符号的层次、特征与传播[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3):94-104. 被引量:22
-
9江涛,柴冰.符号、文本与文化:湘西“舍巴日”文化符号系统内涵释义、逻辑建构及功能表达[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5):19-28. 被引量:1
-
10卫微,石晓龙.行为表象和感性再造:基于文化符号学理论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J].武术研究,2024,9(7):33-36.
二级引证文献84
-
1华锦木,景治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符号功能探赜[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3):72-78.
-
2师晟,李敏.意识形态形象化传播的阐释路径[J].新闻知识,2020(9):13-18.
-
3李怡鸣.传播学视域下《中国奇谭》的中国式灵韵与年轻态活力[J].新媒体研究,2023,9(6):99-102. 被引量:2
-
4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J].旅游学刊,2021,36(1):14-26. 被引量:113
-
5郑正芳.中国元素在影视传播中的审美寓意[J].东南传播,2013(2):107-108.
-
6孙芊芊,朱天博.互联网时代汉语国际文化传播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2. 被引量:2
-
7陈又林.符号消费背景下中国节日商品的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34(24):75-77. 被引量:8
-
8唐淑宏.孔子学院提升辽宁软实力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80-81. 被引量:1
-
9褚红军,杨亮斌,王庆端.论武术的符号特征及其意义[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3):29-31. 被引量:1
-
10林航,邱丹妮,林锴.“一带一路”视域下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基于中国文化输出的数据[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18(5):27-34. 被引量:7
-
1汪涛.《之江新语》:文短意新,言实境远[J].中国政协,2014(8):76-78.
-
2左广明.隐喻机制认知解释的反思[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90-94. 被引量:2
-
3陈庆祜,黎洪.说“词典”[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3):113-114.
-
4孟祥英.一部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大学语文》[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80-80.
-
5武书平.辅导小论文写作的几点体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0(10):18-19. 被引量:1
-
6张登贵.“铁齿铜牙”遭遇“钢镚儿”[J].咬文嚼字,2001,0(7):39-39.
-
7姜飞.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跨文化语义分析[J].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14(1):257-263.
-
8柳一文.《过秦论》对比艺术手法简析[J].语文天地,2015,0(6):6-7.
-
9黄卫静.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研究概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37-38.
-
10于静.阅读经典——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大学英语阅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5-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