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脾胃论》甘苦配伍法探析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以及频数统计原著作中所有药物。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4个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甘苦配伍用药规律仍然遵循《内经》主旨,以及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
作者
卫向龙
许二平
机构地区
河南中医学院
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I0001-I0001,共1页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关键词
《脾胃论》
甘苦配伍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154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43
参考文献
5
1
李东垣.脾胃论,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
2
杨威,孙明杰,于友华,王燕平.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刍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49-50.
被引量:6
3
刘洪岩,孟宪亮.
《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J]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6):369-370.
被引量:23
4
叶敏瑞.
《脾胃论》“扶阳助土”用药特点[J]
.四川中医,1997,15(12):3-4.
被引量:3
5
王玉超.
《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J]
.甘肃中医,2008,21(6):5-6.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3
1
朱晓冬,杨士信.
浅析《脾胃论》补脾胃升阳法的用药特点[J]
.黑龙江中医药,1994,23(1):7-8.
被引量:3
2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3
丁世芹,刘善锁.
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法——李杲学术思想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2):101-102.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35
1
彭纪临,胡娜,张光奇(指导老师).
李东垣升阳法及其应用概述[J]
.河北中医,2006,28(7):524-525.
被引量:2
2
张素斌,孟南南.
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08,37(5):7-9.
3
刘亮,石岩.
从耗散结构看《脾胃论》[J]
.吉林中医药,2009,29(5):385-386.
被引量:1
4
卫向龙,莫楠.
《脾胃论》药物性味配伍法探析[J]
.中医学报,2010,25(2):355-356.
被引量:4
5
杨桢,梁军,高媛,高琳.
李东垣消痞丸治疗痞满证209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82-84.
被引量:12
6
周斌.
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中医学报,2011,26(12):1495-1496.
被引量:1
7
邱玉梅.
裴氏黄白散治疗易瑞沙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12,25(11):80-82.
被引量:19
8
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2,29(6):104-106.
被引量:13
9
任艳芸,孙万森,王竹.
慢性肾病的风伏肾络病机[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320-322.
被引量:17
10
林根友,肖兆群,陆维宏.
中西医结合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93-96.
被引量:21
同被引文献
154
1
曾芷筠,陈强威,江涛,程婉秋,侯捷,唐春萍.
金线莲乙醇提取物对自然衰老小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
.中药材,2020(5):1200-1204.
被引量:6
2
钟顾欣,张平.
不寐因机证治与常用药对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1):197-200.
被引量:11
3
陈思童,吕文良.
吕文良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7):31-34.
被引量:7
4
夏聪敏,姜泉,李克嵩,付静思,彭秋伟.
湿热理论源流探颐[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52-55.
被引量:13
5
李蒂.
“火与元气不两立”考辨[J]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1917.
被引量:1
6
袁青,靳瑞.
脾胃学说与针灸论治[J]
.中医药通报,2004,3(5):5-9.
被引量:6
7
刘燮明.
升阳益胃汤应用体会[J]
.甘肃中医,1994,7(5):14-14.
被引量:3
8
孙庆雷,王晓,刘建华,程传格,江婷.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反应性的构效关系[J]
.食品科学,2005,26(4):69-73.
被引量:29
9
彭玉珍.
浅谈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5,7(8):53-54.
被引量:2
10
蔡胜彬,王敬琪.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J]
.吉林中医药,1995,15(2):1-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2
1
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2,29(6):104-106.
被引量:13
2
闫景东,杨素清,王松岩.
杨素清教授治疗湿疹的经验[J]
.中医药学报,2012,40(6):87-89.
被引量:5
3
樊一桦,崔媛.
浅谈《脾胃论》[J]
.河南中医,2016,36(10):1704-1706.
被引量:2
4
杨东升,鲁军,黄棪,王霞,张俊杰.
从九大方面论述东垣脾胃学的理论特色与主旨[J]
.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166-167.
被引量:6
5
杨海燕,杨克勤,孙永康,韩景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王新志治疗脑梗死常用药物及剂量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4):2193-2195.
被引量:8
6
翟付平,白海燕,王力普,李春蕾,马伟.
《脾胃论》用药将息法初探[J]
.中医学报,2022,37(11):2307-2311.
被引量:2
7
姚渊,刘晨园,王雪玭,谢琪,周洪伟.
酸辛配伍法治疗湿热病理论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9):2230-2231.
8
高屿潆,黄文忠,何诗婷,张培璟,曹红霞.
从甘露饮窥探阴虚湿热证治之要[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5):57-60.
被引量:2
9
龚朴双,胡彧,段长松,徐漪沙,肖宇.
金线莲-苦荞混合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4):386-395.
被引量:1
10
陈玥,佘婧瑶,王静,曹莹,梁春云,卢燕,王佩娟,陈思.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平衡理论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用药关联性初探[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5):524-53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43
1
李秋子,马晓燕.
从“阴火致病”论治慢性肾炎[J]
.亚太传统医药,2020(12):126-128.
被引量:1
2
于丽伟,徐爱琴,康雨菲.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银屑病验案1则[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10):302-302.
3
彭波.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民法学思考[J]
.经济与法,2000(5):38-39.
4
赵航,戴玮,张华军.
顾护胃气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14,27(5):83-85.
被引量:3
5
倪育淳,赵红艳.
李佩文治疗胃癌经验总结[J]
.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1):15-16.
被引量:2
6
许云姣,袁红霞.
袁红霞教授运用升阳类方的经验[J]
.四川中医,2015,33(1):11-13.
7
文鸿光,文焕琛.
加味八珍汤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5,32(1):82-86.
被引量:16
8
庞雪莹,王德军.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顽固手湿疹及头皮湿疹1例[J]
.中医药学报,2015,43(2):117-118.
被引量:1
9
李明芳,陈宏.
陈宏从风论治湿疹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2):35-36.
被引量:1
10
罗凌燕,刘建丽,阳辉兵,郭利华,文继红.
从《脾胃论》浅析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4):17-18.
被引量:4
1
卫向龙,莫楠.
《脾胃论》药物性味配伍法探析[J]
.中医学报,2010,25(2):355-356.
被引量:4
2
张晓红,叶建芳,李逢春.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0例[J]
.陕西中医,2006,27(10):1216-1217.
被引量:2
3
董汉良.
略述张锡纯用代赭石的配伍法[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12-13.
4
陈红英,沙建飞.
《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28):27-28.
被引量:3
5
陈海兵.
桂枝甘草汤药效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6):34-34.
被引量:6
6
李冀,赵伟国.
酸甘化阴配伍法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91-792.
被引量:15
7
成振镛,李晓君,刘洋.
《内经》四时五脏脉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1):817-819.
被引量:8
8
董正华.
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J]
.现代中医药,1996,20(3):10-12.
被引量:5
9
梅明.
从张仲景组方法度谈四气五味配伍法[J]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2):17-19.
被引量:9
10
王华楠,邓中甲.
从阴阳五行之性味配伍论方之整体观[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43-1244.
被引量: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