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5-39,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10
-
1.《鲁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
2钱碧湘.鲁迅与尼采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2(2):113-130. 被引量:7
-
3李珠鲁.鲁迅与近代思想——围绕尼采思想的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1):167-183. 被引量:4
-
4姜玉琴.两种文化的隐喻──鲁迅的“狂人”与尼采的“超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193-205. 被引量:9
-
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7.
-
6林庚.《天问》中所见上古各民族争霸中原的面影[J].文学遗产,1980(1):7-13. 被引量:1
-
7钱玄同.《我对周豫才(即鲁迅)君之追忆与略评》,《世界日报》,1936.10.26、27.
-
8.《鲁迅全集》第7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
9徐麟.论鲁迅的生命意志及其人格形式[J].文艺理论研究,1995(5):39-46. 被引量:7
-
10王富仁.《(狂人日记)细读》[J].鲁迅研究年刊,1991,.
二级参考文献34
-
1钱碧湘.鲁迅与尼采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2(2):113-130. 被引量:7
-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
-
3鲁迅.《狂人日记》[A]..《呐喊》[C].天津人民出版社、香港炎黄国际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
4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5赵家璧.《鲁迅、梵澄、尼采》[J].《鲁迅研究》,1981,(4):318-318.
-
6周遐寿.《鲁迅的故乡》[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2.390页.
-
7.《查拉图斯特拉》第1部7章《对于读书和著述》[M].,..
-
8.《查拉图斯特拉》第3部《旧目录版和新目录版》20节[M].,..
-
9金相换.《由尼采看100年》[M].汉城:民音社,2000.54-55页.
-
10《心海》,1893,4.
共引文献138
-
1葛涛.论《故事新编》与《神曲·天堂篇》[J].鲁迅研究月刊,2004(6):79-85. 被引量:2
-
2何玲华.论《新青年》中的鲁迅[J].求索,2004(7):193-195. 被引量:1
-
3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哲学建构[J].文学评论,2002(2):107-116. 被引量:9
-
4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
5杨洪承.世纪元年鲁研学术新走向——2001年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2(9):65-69.
-
6李云雷.近期“三农题材”小说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20-28. 被引量:3
-
7张永泉.思想批判与心理承传——鲁迅与孔子[J].孔子研究,2004(6):114-118. 被引量:1
-
8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二)——陈独秀与鲁迅启蒙思想的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5(2):43-54. 被引量:1
-
9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 陈独秀与鲁迅比较观(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5(1):42-52. 被引量:1
-
10杨洪承.2001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227-24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8
-
1[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78页,第126页.
-
2丹尼尔·贝尔 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56-58.
-
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
4[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
5[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308页.
-
6朱全国.论隐喻与象征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67-169. 被引量:13
-
7杨天石.钱玄同日记: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8王雨海.论狂人形象的复义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1):126-130. 被引量:2
-
1程陵.外国文学(下)练习二(亚非学文)[J].湖北电大学刊,1992(5):6-8.
-
2叶澜涛.试论《白鹿原》中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多源性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47-48.
-
3朱宏胜.屈原辞赋比兴的多源性[J].黄山学院学报,2006,8(1):88-91.
-
4卢敏.当代美国文学研究“杂糅”视角的运用与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08,29(4):68-74. 被引量:5
-
5宋庆宝.兼收并蓄 独成一家——从莱维尼亚看尤金·奥尼尔思想的多源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73-77. 被引量:1
-
6朴晓琳.论白居易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5-47.
-
7龚举善.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民族性弱化的多源发生[J].民族文学研究,2014,32(3):5-17. 被引量:2
-
8赵山林,赵婷婷.论嘉靖本《荔镜记》[J].文化遗产,2014(4):68-80. 被引量:1
-
9李炳海.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J].学术交流,2010(7):155-160. 被引量:5
-
10冯保善.孙悟空与佛家神通[J].明清小说研究,2012(3):131-14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