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3-16,共4页
Architectural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9
-
1雷姆.库哈斯,姜珺.大[J].世界建筑,2003(2):44-45. 被引量:15
-
2黄薇.建筑形态与气候设计[J].建筑学报,1993(2):10-14. 被引量:18
-
3蒋群力.旧城居住区空间肌理初探[J].建筑学报,1993(3):6-10. 被引量:2
-
4李晓峰.新传统论与当代建筑运动──诺伯格·舒尔兹《新传统》解读[J].新建筑,1995(4):20-22. 被引量:3
-
5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
-
6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世纪之交的凝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
7邓炎.建筑艺术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
8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北京.1999年6月通过)[J].世界建筑,2000,(1):18-18.
-
9T·A马克斯,E·N莫里斯著.建筑物·气候·能量[M].陈士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
10曾坚,杨晓华.试论全球化与建筑文化发展的关系[J].建筑学报,1998(8):30-32.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34
-
1梁树英.对夏热冬冷型地区住宅遮阳设计的思考——以一个重庆地区住宅遮阳设计方案为例[J].四川建筑,2009,39(6):17-19. 被引量:1
-
2白雪莲,张在喜,李文龙.建筑外墙热惰性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J].工业建筑,2013,43(S1):102-105. 被引量:1
-
3沈中伟,马志韬.高技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J].四川建筑,2005,25(3):21-23. 被引量:1
-
4沈中伟,马志韬.走向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地域建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43-46. 被引量:1
-
5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再解读[J].华中建筑,2007,25(1):2-3. 被引量:20
-
6陆健龙,邱卫东.基于关键区的一种单机备份及灾难恢复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8X):66-66.
-
7石丹,谢毅.屋面渗漏与对策初探——基于重庆大学B区校园部分建筑屋面渗漏调研[J].重庆建筑,2008,31(1):19-21.
-
8钮键,王丽.浅谈膜结构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14):62-63. 被引量:1
-
9刘怡芳.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及其继承的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08,27(2):72-77. 被引量:2
-
10鲁蠡,周铁军.重庆地区阳光气候利用与住宅建筑遮阳[J].室内设计,2009(2):12-15. 被引量:1
-
1热带地方建筑(摘要)[J].建筑学报,1999(1):10-12. 被引量:2
-
2严凯佳,余春春,舒志坚.丽水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策略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1,33(4):27-29.
-
3薛昆.感悟绿色建筑[J].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2003(4):13-14.
-
4李世芬,张小岗,宋盟官.华北平原民居适宜性建造策略与方法探讨[J].华中建筑,2008,26(7):165-169. 被引量:5
-
5冯玉茹.浅析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236-236. 被引量:1
-
6徐习军,曹峰,李芬芬.城市记忆的保护与延续——以青岛老建筑的节能改造再利用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0). 被引量:4
-
7白国良,薛冯,徐亚洲.青海玉树地震村镇建筑震害分析及减灾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3):309-315. 被引量: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