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道“隐逸”思想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理论现象。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的"隐逸"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二者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体现在其"隐逸"理论中各有特点。道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儒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理论基础之上的。道隐与儒隐虽殊途,但都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
张志宏
机构地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理论界》
2010年第12期176-178,共3页
Theory Horizon
关键词
隐逸
隐士
道隐
儒隐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孙适民,陈代湘.中国隐选文化.湖南出版社,1997.
2
张邦炜.
论北宋晚期的士风[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2):76-84.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27]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1979.
2
[29]无名氏.宋史全文[M].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3
[44]范祖禹.唐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4.
4
[10]陆游.家世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93.
5
[22]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1987.
6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
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共引文献
19
1
宁智锋.
浅论北宋党争对陈与义的心态及创作的影响[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2):40-42.
2
于建东.
论宋代科举取士对士风的影响[J]
.伦理学研究,2012(1):102-107.
被引量:1
3
吴宁,范立舟.
两宋士风述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89-96.
被引量:2
4
马斗成,王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宋代士大夫研究综述[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24(2):49-56.
被引量:1
5
梁建国.
北宋东京的士人拜谒--兼论门生关系的生成[J]
.中国史研究,2008(3):67-90.
被引量:11
6
王自艳.
浅析中国古代隐士的分类及其文化的哲学基础[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81-82.
7
翁婷婷.
论“风流”的用法及其词义演变[J]
.南方论刊,2009(A02):65-67.
被引量:1
8
方诚峰.
“文字”的意义——论宋哲宗亲政时期的修史、编类章疏与看详诉理文字[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2):96-104.
被引量:5
9
李华瑞.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J]
.史学月刊,2010(3):5-27.
被引量:12
10
梁建国.
北宋东京的社会变迁与士人交游——以宋徽宗时代为参照的考察[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3):28-3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
1
高福进.
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J]
.云南社会科学,1993(4):43-49.
被引量:4
2
霍建波.
先秦儒、道隐逸观略论[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1):85-88.
被引量:2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郑训佐 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魏晋南北朝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霍建波.隐逸精神和传统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6
王玉彬.
孔子与隐逸思想——以《论语·微子》为中心的考察[J]
.管子学刊,2011(3):75-7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冯卿.
浅论孔子、庄子的隐逸思想[J]
.学理论,2014(33):15-16.
被引量:2
2
余瑞丰.
中国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原型解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7):6-10.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诗语.
海德格尔与庄子关于人与世界关系观点的联系与区别[J]
.西部学刊,2020(14):139-142.
被引量:1
2
李正梅.
从《归去来兮辞》看魏晋文人的隐逸思想[J]
.名师在线,2019(5):20-21.
1
叶春雷.
不存在感[J]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7,0(2):8-9.
2
任昕.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反思后现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6):5-13.
被引量:3
3
黄永有.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9):120-123.
被引量:1
4
王景琳,徐匋.
《庄子·齐物论》中的“八德”[J]
.文史知识,2015(7):89-96.
5
杨素萍.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陶渊明与欧阳修之比较[J]
.湖南社会科学,2010(6):26-28.
被引量:2
6
刘玲娣.
出处两难——论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35-39.
被引量:1
7
李裴.
司马承祯的美学思想[J]
.中国道教,2003(4):19-23.
8
彭昊.
庄子对儒家人生观的融通[J]
.船山学刊,2006(4):79-82.
9
孙雪霞.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本根智慧[J]
.现代哲学,2014(4):93-96.
被引量:1
10
国学经典[J]
.党建文汇(下半月),2015,0(7):17-17.
理论界
2010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