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共3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1
-
1吴福辉.地域文化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1995(3):88-89. 被引量:3
-
2吴福辉.城乡、沪港夹缝间的生命回应——从徐(讠于)后期小说看一类中国现代作家[J].文艺理论研究,1995(4):37-45. 被引量:8
-
3吴福辉.深化中的变异:三十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与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2):307-308. 被引量:1
-
4吴福辉.梁遇春:“酝酿了一个好气势”[J].读书,1992(3):137-146. 被引量:4
-
5吴福辉.学科的发展趋向及其内在矛盾性[J].文学评论,2002(2):82-83. 被引量:1
-
6吴福辉.通俗文学与海派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17-18. 被引量:3
-
7吴福辉.地域文学史的难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21(2):17-18. 被引量:4
-
8秦弓.且换一种眼光[J].博览群书,1999,0(5):56-57. 被引量:1
-
9李楠.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命 论上海小报的文化定位、生存境遇和策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4):101-122. 被引量:5
-
10吴福辉.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7-14. 被引量:6
-
1余爱青.论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必然性[J].山西青年,2015,0(23):39-41.
-
2陈硕.经典、传说与典故——论《夏承碑》接受史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书法,2016(18):185-192. 被引量:2
-
3唐丽江.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J].兰台世界(上旬),2011(12):71-72.
-
4编后记[J].文学遗产,1989(2).
-
5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取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1):110-114.
-
6王辉.言之不足,反复言之——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子承父业的心路历程[J].山海经(想象作文)(下),2015,0(6):42-42.
-
7刘汉峰.“‘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化学术”座谈会简述[J].中共党史研究,1999(4):101-101.
-
8周石峰.趋同与离异:张东荪与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1(3):74-79.
-
9章绍嗣.郭沫若毁家纾难赴征程[J].文史春秋,1996,0(5):74-76.
-
10陈刚.“五四”意义再评价[J].学海,2000(3):42-48.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