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51-55,共5页
Journal of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共引文献106
1 刘翠莲.浅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 .济宁学院学报,2007,28(6):70-71. 被引量:1
2 卞正东.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90-93. 被引量:5
3 陈安玲.小句复合体的语篇功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15-17. 被引量:10
4 杨柳.话语制约因素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 .华章(初中读写),2007(9):149-149.
5 武姜生.语篇连贯的图式论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4(1):80-82. 被引量:4
6 曹湘洪.“SO”在英语语篇中的作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2):78-83. 被引量:1
7 李先进.精读课的教学与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J] .云梦学刊,1999,20(1):92-93. 被引量:3
8 李国强.英汉句子衔接的照应手段[J] .贺州学院学报,1998,19(1):22-24. 被引量:2
9 刘庆元.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J] .山东外语教学,2004,25(3):95-99. 被引量:33
10 李长忠.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25-28. 被引量:115
同被引文献6
1 赵永青.从语篇思维模式看英文写作教学[J] .现代外语,1995,18(2):21-26. 被引量:70
2 杨信彰.语篇中的评价性手段[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1-14. 被引量:177
3 李志雪.从语义连贯角度谈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3):51-54. 被引量:41
4 Shi Dashe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Zhang Yiho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o Mingli, Yantai University.TEXTLINGU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ND WRI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0,23(1):26-30. 被引量:3
5 王瑜.小句关系理论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4):176-178. 被引量:1
6 苏晓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连贯问题[J]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59-62.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5
1 吴学玲.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 .中国地质教育,2004,13(4):88-89. 被引量:3
2 李久亮,郭平建.浅谈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逻辑连接错误[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1):153-156.
3 程晓堂,王琦.从小句关系看学生英语作文的连贯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4):292-298. 被引量:72
4 梁秀岩.从小句子关系角度分析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连贯性[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108-110. 被引量:1
5 李晶晶.小句关系理论及其在“七选五”解题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21(1):35-36.
二级引证文献76
1 张曼,张引兵,彭炜明,魏遵天,张秋玲.考场议论文连贯特征的评价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24(1):56-68.
2 解月,任伟.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段落连贯元语用能力研究[J] .语言学研究,2021(1):18-30. 被引量:1
3 马慧.从语篇分析看学生英语作文的连贯性[J] .社科纵横,2008,23(7):170-171.
4 武滔.交际翻译中的语篇理解[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62-64.
5 张建理,覃德英.英语话语关联语习得研究——以两个常用关联语为例[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43-148. 被引量:1
6 程晓堂.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二语写作教学途径[J] .中国外语,2009,6(1):65-68. 被引量:51
7 肖红武.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习惯性迁移[J] .作家,2010(4):158-159.
8 张秀清,段满福.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常见错误探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3):43-45.
9 殷健.写作不能承受之“轻”——论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S1):236-238. 被引量:2
10 张萍.语篇分析衔接理论及在学生作文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中),2010(5):82-83.
1 申卫华.语篇衔接理论在BEC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0):42-43. 被引量:2
2 金传富.连贯题设计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2001(12):41-41.
3 夏妮.英语口语流利与连贯的训练策略和方法[J] .科技视界,2015(30):219-219.
4 朱肖一.衔接理论与考研阅读理解新题型的解题策略[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69-73. 被引量:1
5 俞碧芳.元话语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34(1):88-97.
6 洪明,徐艳霞.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局部连贯能力的发展特征——一项基于向心理论的参数化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0(1):117-124. 被引量:5
7 孙园园.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J] .海外华文教育,2016(4):552-561.
8 陈柳.《孟子·梁惠王》的借代语篇模式分析[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4):76-79.
9 陈曦蓉.衔接理论与BEC阅读测试搭配题型的解题策略[J] .外国语言文学,2011,28(3):178-183. 被引量:3
10 梁茂成.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连贯性的研究[J] .现代外语,2006,29(3):284-292. 被引量: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