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域优势模型
被引量:19
出处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44,共9页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同被引文献81
-
1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刊,2001(9):12-13. 被引量:7
-
2冯昭奎.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概况及科技实力比较[J].当代亚太,1999(9):27-33. 被引量:6
-
3杨礼茂.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亚太,1999(11):33-37. 被引量:2
-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造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27-28. 被引量:7
-
5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29-36. 被引量:95
-
6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0(3):30-32. 被引量:6
-
7陈平,王军.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为什么必然失败?[J].拉丁美洲研究,2004(4):50-58. 被引量:15
-
8林昭廷.试论韩国的科技传播机制[J].当代韩国,2001(2):60-65. 被引量:2
-
9刘友金,易秋平.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失调及其实现平衡的途径[J].系统工程,2005,23(10):97-101. 被引量:13
-
10(美)安纳利 萨克森宁 等.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引证文献19
-
1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研究,2006,24(S1):250-254. 被引量:2
-
2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预测,2006,25(4):16-20. 被引量:2
-
3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7):44-48. 被引量:2
-
4王晓蓉.东亚和拉美创新体系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亚太,2006(9):18-25.
-
5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14-117. 被引量:3
-
6张伟峰.拷贝硅谷:韩国大德科学城的成功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0):29-31. 被引量:8
-
7李建军.社群网络:硅谷创新的青春泉[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44(1):55-59. 被引量:3
-
8方一兵.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现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2):54-60. 被引量:1
-
9方一兵.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现状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2):18-22. 被引量:5
-
10唐更华.硅谷——高技术与新制度的完美结合[J].软科学,2001,15(2):89-9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9
-
1刘雷.科技园区功能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关联分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2):66-77.
-
2陆立军,周国红.企业间技术合作与联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对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7):82-85. 被引量:5
-
3翁智刚.新世纪西部发展战略的再思考——关注市场交易成本和全要素成本[J].经济问题探索,2004(8):66-68. 被引量:1
-
4邓丽姝.从产业集群角度看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发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6(6):69-72. 被引量:1
-
5吕伟斌,刘薇.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21(1):62-65. 被引量:6
-
6陆瑜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研究——以中关村企业集群为例[J].中国商界,2008(9):135-135.
-
7胡明晖.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制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0):153-155. 被引量:4
-
8白玲.论“后过渡期”服务业创新网络建设的交易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5,25(11):42-45.
-
9洪进,汤书昆.虚拟R&D网络组织边界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2):37-40. 被引量:7
-
10李建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的历史及其特点[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