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家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
2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描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世纪初对儒家文化的全面反叛以及在世纪末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认同这一历史演变轨迹,多方面地论述了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对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阐释。
作者
罗成琰
阎真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2-72,共11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
文学
影响因素
儒家文化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52
同被引文献
132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38
参考文献
8
1
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
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页.
3
胡风.《财主底儿女们·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
老舍.《四世同堂》.《老舍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8页.
5
.《论语·述而》[A]..《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6、72页.
6
《孟子·告子上》.《盂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5页.
7
何其芳.《谈写诗》.《何其芳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
8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共引文献
52
1
郭春萍.
怀古诗词的文化心态和美学特征[J]
.求索,2005(8):135-137.
被引量:2
2
张宝明.
《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生成[J]
.文学评论,2005(5):63-69.
被引量:5
3
赵学勇,李明.
《新青年》·新世纪·新文学[J]
.江汉论坛,2006(1):110-114.
4
张先飞.
发生期新文学科学“人学”观念的建构[J]
.文学评论,2006(3):165-171.
被引量:2
5
刘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思想生成与审美建构[J]
.文艺研究,2006(9):47-54.
6
邱国勇.
论孔子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
.学术论坛,2006,29(10):61-63.
被引量:1
7
黄玉顺.
论“恻隐”与“同情”——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3):33-40.
被引量:13
8
杨剑龙.
“人性”观与中国20世纪的文学论争[J]
.江汉论坛,2007(9):82-87.
9
杨春时.
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通俗文学合法性的不足[J]
.文艺争鸣,2007(9):82-89.
被引量:7
10
宋强刚.
道德修养应成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0):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32
1
鲁普文.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论赵树理对儒家“以道抗势”传统的继承[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99-100.
被引量:1
2
欧阳文风.
一种准现代感悟诗学——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J]
.文学评论,2008(3):164-168.
被引量:5
3
苏美妮,颜琳.
论“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身份确认[J]
.文学评论,2008(3):122-127.
被引量:2
4
王攸欣.
1998-199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271-298.
被引量:4
5
王攸欣.
论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传统意境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1):128-132.
被引量:13
6
宋剑华.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J]
.文学评论,2000(3):123-133.
被引量:14
7
吴正锋.
论沈从文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J]
.民族文学研究,2012,30(1):42-48.
被引量:1
8
刘向辉.
创伤理论视角下《手》的解析[J]
.长城,2012(4):58-59.
被引量:13
9
文贵良.
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9(3):36-55.
被引量:24
10
徐文海,勾令民.
批判与重构——试论巴金、老舍、曹禺对家族文化的批判[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4):1-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1
1
袁方明.
生活儒学的文学性诠释——评黄玉顺教授的《儒家文学史纲》[J]
.当代儒学,2021(1):139-153.
2
杨俊玲.
《白鹿原》中朱先生的文化象征与意蕴[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被引量:1
3
周晋阳.
沈从文小说的道家文化意蕴[J]
.娄底师专学报,2004(3):62-65.
被引量:1
4
尹季.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J]
.船山学刊,2004(3):125-127.
被引量:9
5
龙永干.
沈从文小说的道家文化意蕴[J]
.贵州文史丛刊,2005(1):42-46.
被引量:2
6
尹季.
20世纪初中国家族题材小说的文化冲突[J]
.湖南社会科学,2005(3):131-134.
被引量:1
7
王淮峰.
从叛逆到皈依——由《蓝袍先生》和《白鹿原》看陈忠实与儒家文化[J]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4):17-18.
8
刘慧苹,文治芳.
儒家女性观之演变及反思[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8-81.
被引量:1
9
曹书文.
革命·启蒙·民间——当代家族母题叙事模式的演化[J]
.中州学刊,2008(3):194-199.
被引量:1
10
张艳玲.
智者朱先生形象浅析[J]
.当代教师教育,2005(S1):197-199.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38
1
邱野.
以数字游戏为载体的非遗IP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2,8(23):89-92.
被引量:1
2
王志恒.
从《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形象看儒家文化的衰落[J]
.汉字文化,2021(14):125-126.
3
王芳,沙沙.
面向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游戏特征分析与出版治理研究[J]
.传媒论坛,2023,6(16):74-77.
被引量:1
4
莫莎.
浅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7-9.
被引量:2
5
滕云.
近十年《白鹿原》研究综述——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三方面梳理[J]
.参花(下),2013,0(2):144-145.
6
葛敏.
试论忠实践行儒家文化的白嘉轩形象[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2):72-74.
被引量:1
7
冯希哲,张雪艳,赵润民.
多维视野下的文本批评——《白鹿原》近期学术研究综述[J]
.小说评论,2006(6):80-84.
被引量:2
8
陶春军.
《白鹿原》中白嘉轩话语权缺失原因探微[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7(7):77-79.
被引量:1
9
苏卫星.
朱先生的道学思想——《白鹿原》人物形象浅析[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8):70-71.
10
洪雁,高日晖.
论白嘉轩形象的农民本性[J]
.学术交流,2008(9):167-169.
被引量:4
1
张东旭.
儒家文化的规范与失落——《白鹿原》的一种阐释[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88-90.
被引量:2
2
赵文杰.
浅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J]
.东岳论丛,2000,21(1):123-124.
3
孙义声.
《醉翁亭记》与儒家文化[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3(3):100-102.
被引量:1
4
刘干章.
浅谈《水浒》折射的文化心理及其效应[J]
.钦州师专钦州教院学报,1995,9(3):34-39.
5
兰爱国.
转型中的乡村及其文学[J]
.文艺评论,2000(1):64-67.
6
郭庆晨.
当心“朋友”[J]
.源流,2006,0(11):38-38.
7
朱凤相.
论白居易的平民意识与诗歌创作[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81-84.
被引量:1
8
陈贤茂.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J]
.华文文学,1997(2):46-51.
被引量:3
9
魏小利.
论关汉卿杂剧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与反思[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0-92.
10
张一青.
从儒家文化角度浅析《白鹿原》的人物[J]
.商,2014,0(49):115-115.
文学评论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