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西诗歌深缔的因缘——论吴兴华对里尔克诗歌的接受与转化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自"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诗歌流派先后登陆中国,其中又以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既深且广,叶芝、艾略特、奥登、里尔克(1)等人,如今依然被许多中国诗人学习和模仿,但里尔克的影响最为显著。臧棣认为:"里尔克对中国新诗所产生的卓异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也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这种影响不仅反映在时间的长度上,也体现在精神的强度上。"(2)继臧棣之后,范劲。
作者 陈芝国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5-131,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北京诗歌研究" 编号:10YJC75100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臧棣《汉语中的里尔克》,见《里尔克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页.
  • 2范劲.里尔克神话的形成与中国现代新诗中批评意识的转向[J].文学评论,2007(5):71-77. 被引量:3
  • 3张松建.《里尔克在中国-传播与影响初探1917-1949》[J].现代中文文学学报,2005,.
  • 4吴兴华(署名“钦江”).《现在的新诗》[J].燕京文学,1941,.
  • 5艾略特 李赋宁译注.《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5页.
  • 6吴兴华.《谈诗的本质-想像力》[J].燕京文学,1941,.
  • 7吴兴华.《黎尔克的诗》[J].中德学志,1943,.
  • 8吴兴华.《哀歌》[J].燕京文学,1940,.
  • 9克利安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页.
  • 10埃尔曼·克拉斯诺.《诗歌和虚构:斯蒂文斯,里尔克,瓦莱里》,见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编,胡家峦等译.《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二级参考文献34

  • 1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A]..《冯至全集》第4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 2梁宗岱.《象征主义》[A].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中)[C].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83页.
  • 3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A]..《诗与真·诗与真二集》[C].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 4冯至.《在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文学艺术奖”颁发仪式上的答词》[A]..《冯至全集》第5卷[C].,.第204,206页.
  • 5唐湜.《论意象的凝定》[N].原载《大公报·文艺》,1948年8月.
  • 6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新批评”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 7袁可嘉.《新诗戏剧化》[J].诗创造,1948,(12):3-3.
  • 8袁可嘉.《新诗现代化》[N].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 9唐湜.《沉思者冯至》[A]..收《冯至与他的世界》[C].,.第35页.
  • 10冯至.《工作而等待》.《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1943年11月.

共引文献13

同被引文献7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