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变形
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0年第1期36-38,共3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参考文献11
-
1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被引量:664
-
2崔有为,于志浩.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状况研究——以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5,31(1):63-65. 被引量:4
-
3石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0(S3):519-519. 被引量:3
-
4王霞.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46-51. 被引量:22
-
5刘灿.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借鉴——《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述评及启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2):39-42. 被引量:4
-
6徐学书.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促进国家与民族昌盛[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4):9-11. 被引量:7
-
7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 被引量:62
-
8曹庆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问题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4):124-128. 被引量:5
-
9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7):36-42. 被引量:66
-
10薛其林,蔡雄.论中华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J].云梦学刊,2008,29(3):51-53.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85
-
1何平.“台独”分裂势力制造文化认同危机[J].两岸关系,2003(6):17-18. 被引量:3
-
2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7-99. 被引量:439
-
3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1):25-59. 被引量:116
-
4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7. 被引量:212
-
5赵世林,陈为智.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6):38-41. 被引量:32
-
6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49-53. 被引量:35
-
7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3):43-47. 被引量:19
-
8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
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0.
-
10[美]罗洛·梅著,冯川等译.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45.
共引文献830
-
1宋佳,韩乃茂.新时期中华文化认同路向性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80-83.
-
2朱华伟,段晓玲,苏羽.敬畏感是促进产品分享的有效情感吗——基于敬畏感类型及关系强度的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辑刊),2019,15(4).
-
3贾丹阳.网络民族主义中的粉丝群体社会认同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5):72-73.
-
4庞亮,杨洋.“80后”的的集体记忆书写及其身份认同建构:以“翻红”歌手偶像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2):225-237. 被引量:1
-
5欧阳志文.社交媒体时代挑战式危机初探[J].新媒体研究,2023,9(7):26-31.
-
6韦丽炎,信鸽.民族心理融合研究现状综述[J].心理月刊,2023(7):223-225.
-
7李回想,彭茂莹,杨娟.自尊对基于面孔吸引力人格特质推断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363-370.
-
8楚啸原,理原,黄志华,雷雳,俞明延.师生关系对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2):174-181. 被引量:26
-
9韩梅,张士杰.中小学校园隐性暴力新思考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13):44-46.
-
10许奕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时代价值、逻辑机理与深化进路[J].民族论坛,2024(1):61-71.
-
1金理.鲁迅的“伪士”批判及其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46-52. 被引量:2
-
2朱供罗.论《文心雕龙》的伦理道德批评[J].昆明学院学报,2014,36(1):100-104.
-
3古大勇.“阿Q的外甥:”1990年代后小说中的阿Q文学后裔[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5):112-116. 被引量:1
-
4卢洪涛.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与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论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创作[J].文艺理论研究,2006(6):114-118. 被引量:2
-
5王一川.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J].理论与创作,2004(2):127-128. 被引量:3
-
6唐明生.叙事主体态度:浅表叙事向深层叙事转换的动因——从《金瓶梅》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叙事指向谈起[J].襄樊学院学报,2008,29(3):54-57.
-
7林彭昱.魏晋诗酒艺术审美探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6-37. 被引量:1
-
8黄俊亮.试论于坚诗歌话语空间中的三大转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4):59-60.
-
9王雨海.劝转与涅槃——从《狂人日记》与《凤凰涅槃》看鲁迅和郭沫若的救世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4):94-98. 被引量:1
-
10吴秉杰.小说中的文化态度——对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思考[J].当代文坛,1991(5):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