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作者
李恋卿
潘根兴
张旭辉
龚伟
机构地区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出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4-116,共3页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基金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BQ970 7)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碳稳定性同位素
植物恢复
分类号
S152.481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2.4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150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381
参考文献
2
1
潘根兴,曹建华,何师意,陶于祥,孙玉华,滕永忠.
土壤碳作为湿润亚热带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系统碳库及碳转移特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3):49-52.
被引量:52
2
龚子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1999年,103页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李彬.
洞穴化学沉积物中δ^(13)C、δ^(18)O对环境变迁的示踪意义[J]
.中国岩溶,1994,13(1):17-24.
被引量:20
2
袁道先.现代岩溶学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学前缘,1997,4:17-24.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78-411.
4
袁道先.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5
徐胜友 袁道先.岩溶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灾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2-90.
6
Pan Genxing,Acta Carsologica,1998年,27卷,1期,175页
7
Pan Genxing,J Chin Geogr,1997年,7卷,3期,48页
8
袁道先,地学前缘,1997年,4卷,12期,10页
9
刘再华,地质学报,1997年,71卷,13期,281页
10
徐胜友,岩溶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和灾害,1996年,82页
共引文献
51
1
贾宇平.
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62-64.
被引量:12
2
周运超,周习会,周玮.
贵州岩溶土壤形成及其可持续利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5):419-425.
被引量:22
3
连立群.
工字型板结构大梁焊接变形的控制[J]
.热加工工艺,2006,35(3):80-80.
被引量:1
4
李林立,况明生,张远瞩,王建力,谢世友,蒋勇军,刘玉.
典型表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J]
.水科学进展,2006,17(2):222-226.
被引量:15
5
周运超,王世杰.
贵州将军洞上覆土层对滴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06,27(10):1986-1991.
被引量:17
6
李阳兵,王世杰,魏朝富,龙健.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剖析[J]
.热带地理,2006,26(4):303-307.
被引量:15
7
李阳兵,邵景安,王世杰,魏朝富.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1-9.
被引量:47
8
李阳兵,王世杰,王济.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特性及其今后研究方向[J]
.中国岩溶,2006,25(4):285-289.
被引量:39
9
莫彬,曹建华,徐祥明,申宏岗,杨慧,李小方.
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6,15(6):1224-1230.
被引量:39
10
李东,高明.
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2):60-63.
被引量:15
同被引文献
150
1
刘世全,高丽丽,蒲玉琳,邓良基,张世熔.
西藏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54-57.
被引量:75
2
PANGen-xing,LILian-qing,ZHANGQi,WANGXu-kui,SUNXing-bin,XUXiao-bo,JIANGDing-an.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topsoil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the recent trend of carbon sequestr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7(1):1-7.
被引量:47
3
GenxingPa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major paddy soils of China: Mechanism, stability and the impact on global change——A key project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003—2005)[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7(1):7-7.
被引量:2
4
张平究,李恋卿,潘根兴,张俊伟.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变化[J]
.生态学报,2004,24(12):2818-2824.
被引量:77
5
袁颖红,李辉信,黄欠如,胡锋,潘根兴.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4,24(12):2961-2966.
被引量:73
6
蒋廷惠,胡蔼堂,秦怀英.
土壤中锌、铜、铁、锰的形态与有效性的关系[J]
.土壤通报,1989,20(5):228-231.
被引量:63
7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2):18-22.
被引量:59
8
潘根兴,赵其国.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384-393.
被引量:259
9
潘根兴,赵其国,蔡祖聪.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J]
.中国基础科学,2005,7(2):12-18.
被引量:42
10
朱书法,刘丛强,陶发祥.
δ^(13)C方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J]
.土壤学报,2005,42(3):495-503.
被引量:46
引证文献
12
1
史奕,张璐,陈欣,宇万太.
不同经营方式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22-124.
被引量:23
2
李志鹏,潘根兴,张旭辉.
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13)C自然丰度变化[J]
.土壤学报,2007,44(2):244-251.
被引量:33
3
周萍,宋国菡,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Laosheng Wu.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J]
.土壤学报,2008,45(6):1063-1071.
被引量:64
4
慈恩,杨林章,施林林,殷士学.
不同气候带水稻土有机碳δ^13C及胡敏酸结构特征变化[J]
.土壤学报,2009,46(1):78-84.
被引量:3
5
李苗苗,聂三安,陈晓娟,罗璐,朱捍华,石辉,葛体达,童成立,吴金水.
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不同粒径、密度分组中的分配特征[J]
.环境科学,2013,34(4):1568-1575.
被引量:3
6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J]
.第四纪研究,2000,20(4):325-334.
被引量:126
7
吕元春,薛丽佳,尹云锋,高人,马红亮,杨玉盛.
外源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J]
.土壤学报,2013,50(3):534-539.
被引量:27
8
陈文超,朱安宁,张佳宝,朱强根,杨文亮,舒馨.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土壤,2014,46(1):35-40.
被引量:25
9
李恋卿,潘根兴,张平究,龚伟.
太湖地区水稻土颗粒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607-612.
被引量:39
10
李恋卿,潘根兴,张平究,张旭辉,褚秋华,邱多生.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表层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Pb、Cd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1,21(11):1769-1774.
被引量:31
二级引证文献
381
1
李娟,花东文,徐艳.
添加材料对黄绵土团聚特性的影响[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20,0(3):38-44.
被引量:2
2
李丁,王济,宣斌,张雪,蔡雄飞,赵士杰,张帅.
不同钝化剂对外源铅在土壤中的钝化效果及粒径分布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934-2944.
被引量:4
3
樊恒文,贾晓红,张景光,马凤云,李新荣.
干旱区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J]
.中国沙漠,2002,22(6):525-533.
被引量:34
4
曾海鳌,吴敬禄.
外源对太湖河口沉积物有机质贡献的同位素示踪[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1):109-114.
被引量:11
5
许文强,陈曦,罗格平,蔺卿.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J]
.干旱区地理,2011,34(4):614-620.
被引量:39
6
徐香茹,蔡岸冬,徐明岗,汪景宽,张文菊.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有机碳固持形态与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4):753-760.
被引量:16
7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浅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4):43-45.
被引量:2
8
李林立,高波,蒋勇军,况明生,刘玉,李华.
不同土地覆被下岩溶表层系统CO_2体积分数研究[J]
.生态环境,2004,13(3):338-341.
被引量:3
9
朱咏莉,韩建刚,吴金水.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04,35(5):648-651.
被引量:34
10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89-393.
被引量:25
1
孟源,陆引罡,周建云,陶文广.
利用15N示踪技术探讨烤烟在不同轮作方式下对氮素肥料的吸收与分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99-102.
被引量:4
2
涂宏章,岳辉.
浅谈施肥在植被恢复中的效用[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1):35-36.
被引量:1
3
侯静华,李良君,杜晓宁.
稳定性同位素^(15)N在我国农业研究中的应用[J]
.化肥工业,2003,30(6):11-13.
被引量:7
4
朱锡明,韩春爽,娄玉杰,刘淑霞.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29-34.
被引量:5
5
吴福勇,武玉坤,毕银丽.
低磷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摩西球囊霉对白花草木犀营养吸收和生长的影响[J]
.科技导报,2013,31(13):63-67.
被引量:2
6
李恋卿,潘根兴,龚伟,孙玉华,张旭辉.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储存及其分布特性[J]
.科技通报,2000,16(6):421-426.
被引量:26
7
郑乐平.
黔中岩溶地区土壤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J]
.中国科学(D辑),1999,29(6):514-519.
被引量:21
8
祁彪,丁玲玲,崔杰华,王颜红.
EA-IRMS法测定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J]
.核农学报,2009,23(3):492-496.
被引量:7
9
顾国安,詹其厚.
昆仑山高原面上的风沙土[J]
.中国沙漠,1996,16(1):83-85.
被引量:3
10
郑子成,刘敏英,李廷轩.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9):1827-1836.
被引量:1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