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刍论互联网之于公共领域的意义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互联网对民主和公共领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谁在使用、为何使用、怎样使用。网络媒介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但也难以摆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的影响。不仅如此,由于技术与社会的动态变迁,网络时代的公共领域亟需理论和概念的重构,相关研究范式也应转换。
作者 许鑫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4,共4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基金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60052)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朱清河,刘娜.“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32(9):105-109. 被引量:13
  • 2Wlnner, L.(1988),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In Kraft, M.E.,and Vig,N.J.(eds.),Technology and Politics(Duke Uni versity Press, DurhamoNC).pp.35.
  • 3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
  • 4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157.
  • 5温云超.我们的意志是乐观的 中国另类传播的生机就在夹杀中.新闻学研究,2009,(4).
  • 6Dahlberg.L.(2001)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Disco urse:Exploring the Prospects of Online Deliberative Forums Extending the Public Sphere."Information Com munication and Society 4(1),pp.615-633.
  • 7丁未.从博客传播看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以新浪博客排行榜为个案[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53-58. 被引量:28
  • 8刘慧雯.《因特网公共领域角色的反思-以东海劈腿事件与鸿海打压新闻自由事件为例》[J].新闻学研究,2008,(97).
  • 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序[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6.
  • 10蔡英文.公共领域与民主共识的可能性[M]//许纪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二级参考文献19

共引文献121

同被引文献40

  • 1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页,第40页.
  •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hineseint emetnews.com/.,.
  • 3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2012).检索于.http://weibo.com.
  • 4程曼丽(2015年1月7日).从跨年及新年两起事故看2.0时代政府发布的问题与困窘,检索于.http://media.people.com.cn.
  • 5破解“塔西佗陷阱”的舆论怪圈(2012).检索于http://yuqing.people.com.cn.
  • 6释放“罗宾汉隋结”的正面能量(2012).检索于,http://yuqing.people.com.cn.
  • 7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2011).《解码网络舆情》.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8谢耘耕(编)(2012).《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9尤尔根·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原著出版于1962年).
  • 10郑永年(2016).《中国的知识短缺时代》.检索于http://www.zaobao.com.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