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举学:理论、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科举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 ,加强学科建设是当前科举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研究对象、概念术语、已有成果及社会需要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科举学得以成立的原因 ,并根据科举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展示了科举学的学科体系。
作者
田建荣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高教所
出处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0-74,共5页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科举学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多学科方法论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13
同被引文献
194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82
参考文献
11
1
刘海峰.
“科举学”刍议[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2(4):89-95.
被引量:46
2
刘海峰.
科举学发凡[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1):65-71.
被引量:22
3
刘海峰.“科举学”:一门古老而全新的学问[J].高教自学考试,1998,(2).
4
刘海峰.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3):15-23.
被引量:44
5
杨学为.
中国需要“科举学”[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17-19.
被引量:33
6
刘海峰.走向21世纪的“科举学”[N].福建日报,1999—12—10.
7
罗志田.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1998(4):185-196.
被引量:98
8
廖平胜.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价值取向的制导[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19-21.
被引量:14
9
易中天.
科举、禅宗与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分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21-23.
被引量:2
10
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罗志田.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1998(4):185-196.
被引量:98
2
周振鹤.
官绅新一轮默契的成立──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4):50-56.
被引量:10
3
吴建华.
科举制下进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0(1):99-103.
被引量:20
4
郑焱.
一九○五年废科举论[J]
.史学月刊,1989(6):66-72.
被引量:5
5
沈其新.
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评述[J]
.广州研究,1987(11):61-64.
被引量:6
6
刘海峰.
科举学发凡[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1):65-71.
被引量:22
7
刘海峰.
“科举学”研究的佳作——宋元强《清朝的状元》评介[J]
.社会科学战线,1994(4):278-279.
被引量:1
8
宋元强.
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J]
.求是学刊,1996,23(1):100-104.
被引量:3
9
(美)罗兹曼(Rozman,G.)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10
萧功秦.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J]
.战略与管理,1996(4):11-17.
被引量:53
共引文献
213
1
张科.
沉潜冷门 探骊科举——孙中强著《科举词汇文化阐微》评介[J]
.青藏高原论坛,2022,10(1):2-2.
2
冯用军.
科举学学科科际整合的跨学科研究:机制、模型与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104-112.
3
季玟希.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公众号的创立与影响[J]
.科举学论丛,2022(1):153-158.
4
韦骅峰.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读冯用军教授《科举学新论》有感[J]
.科举学论丛,2022(1):145-152.
5
许露.
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
.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6
杨苡静.
从书院转型看晚清大变局时代的地方社会因应——以苏州紫阳书院为中心的考察[J]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21(1):145-159.
7
汤艳玲.
消除城乡人口素质“二元结构”与解决“三农”问题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06(1):49-51.
8
刘海峰.
科举学的教育视角[J]
.理论月刊,2009(5):5-9.
被引量:8
9
张斌.
科举社会学:对象、体系与价值[J]
.教育与考试,2009(1):37-40.
10
刘海峰.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3-6.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194
1
刘海峰.
走出引号的科举学[J]
.湖北招生考试,2022(3):1-1.
被引量:1
2
刘海峰.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3-6.
被引量:13
3
刘海峰.
为科举制平反[J]
.书屋,2005(1):4-10.
被引量:38
4
张亚群.
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J]
.书屋,2005(1):16-20.
被引量:15
5
刘一彬.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J]
.教育与考试,2009(6):38-43.
被引量:1
6
黄人杰.
科举学建构的哲学基础及其内涵[J]
.湖北招生考试,2007(16):47-51.
被引量:2
7
徐晋如.
《儒林外史》的见识 高超在何处?[J]
.博览群书,2002(9):64-65.
被引量:15
8
刘海峰.
再论唐代秀才科的存废[J]
.历史研究,1999(1).
被引量:7
9
张杰.
新发现高鹗会试履历中的籍贯与生年──科举朱卷研究之一[J]
.清史研究,1999(4):102-105.
被引量:5
10
刘海峰.
“科举学”:一个广阔而专门的研究领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15-17.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0
1
许露.
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
.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2
刘海峰.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3-6.
被引量:13
3
罗立祝.
从考试科目与内容看“科举学”的广博性[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11-14.
被引量:6
4
刘海峰.
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5-10.
被引量:4
5
吴根洲.
显后成学 实至名归——评刘海峰教授《科举学导论》[J]
.大学教育科学,2007(1):86-89.
被引量:3
6
刘海峰.
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参照互动[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5-10.
被引量:2
7
张亚群.
科举学研究的当代价值[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5):78-84.
被引量:13
8
冯用军.
跨学科视野的“新科举学”:概念系统与方法论[J]
.考试研究,2011,7(6):88-94.
被引量:3
9
方泽强,张继明.
科举学的学科与专学辨析[J]
.江苏高教,2012(4):29-31.
被引量:2
10
刘海峰.
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0(4):84-89.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
82
1
冯用军.
科举学学科科际整合的跨学科研究:机制、模型与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104-112.
2
韦骅峰.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读冯用军教授《科举学新论》有感[J]
.科举学论丛,2022(1):145-152.
3
许露.
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
.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4
严得秋.
《儒林外史》日译本科举词汇浅析[J]
.科举学论丛,2021(2):52-64.
5
丁婷.
匾额中的中国古代科举文化[J]
.科举学论丛,2020(1):95-103.
被引量:1
6
冯用军.
“旧学”与“新知”:科举学学科性质论[J]
.湖北招生考试,2022(3):4-9.
7
汤艳玲.
消除城乡人口素质“二元结构”与解决“三农”问题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06(1):49-51.
8
刘海峰.
科举学的教育视角[J]
.理论月刊,2009(5):5-9.
被引量:8
9
范哗.
科举制度:中国历史水墨画长卷——谈刘海峰教授《船、剑与科举》[J]
.教育与考试,2009(2):70-73.
10
李立峰.
科举学的文化地理视角[J]
.东南学术,2005(4):65-70.
被引量:11
1
刘洁辉.
论法的社会权利分析理论[J]
.陕西工学院学报,2000,16(1):51-56.
2
滕世华.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方法”研讨会纪要[J]
.发展论坛,1995(11):61-62.
3
安俊美.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阐释与探索[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1):133-136.
被引量:3
4
徐海阳.
民商法与经济法二者的区别与联系[J]
.经营管理者,2011(4X):300-300.
5
余国祥.
浅议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J]
.经营管理者,2010(21):253-253.
被引量:2
6
杨鲁慧.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方法──1995年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年会综述[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4):75-77.
7
陆建华.
国外青年研究学科化历程的方法论思考[J]
.青年研究,1987(11):16-21.
被引量:1
8
楚岛生.
青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
.青年研究,1989(7):11-16.
9
韩震.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何不同[J]
.人民文摘,2014(9):28-29.
被引量:2
10
童之伟.
权利义务法理学方法论缺陷剖析[J]
.法学评论,1998,16(6):40-45.
被引量:10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