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之异读歧见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内涵的看法,决定着对其他掌握方式的实质、特征的理解,成为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争论的核心和"焦点"。各种异读歧见均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在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原因主要在于知识结构的欠缺和研究方法问题。
作者 卢铁澎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 1[民主德国]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M].佟景韩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4[苏]卡冈 凌继尧译.美学和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8.
  • 7朱立元.再论马克思关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文学评论家,1990,.
  • 8张玉能.话语生产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1):62-75. 被引量:1
  • 9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美学论丛(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8.
  • 10邹贤敏.马克思论“掌握世界的方式”[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主编.马列文论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二级参考文献5

共引文献77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