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红人形象传播及其符号互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
3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网络红人划分为文字、图片和视频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在符号互动理论基础上,分别构建了网络红人形象传播及其符号互动模式。由此发现,网络红人与网民的符号互动模式是从偶像崇拜走向符号的自我暴露,从个性化走向符号的多元化,并通过平民造星和自我造星的方式,促进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
作者
杨庆国
陈敬良
机构地区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学院中文系
上海理工大学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1-94,90,共5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网络红人
符号互动
形象传播
模式构建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28
同被引文献
216
引证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409
参考文献
12
1
毛晓光.
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
.国外社会科学,2001(3):13-18.
被引量:68
2
Frank N. Magil 1. Symbolical Interaction [ M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Sociology, 1997 ( 11 ) : 1399-1402.
3
[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52.
4
王鲁美.
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J]
.今传媒,2009,17(8):86-87.
被引量:12
5
解迎春.
从消费偶像到符号“红人”——1998~2008年中国“网络红人”现象透视[J]
.青年记者,2009(10):88-88.
被引量:20
6
唐余俊.
从网络小说看网络文学基本特征[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54-58.
被引量:8
7
万兴亚.“木子美”日记网上持续发烧[EB/oL].http://www.people.com.cn/GB/it/1065/2254758.html,2003-12-19/2012-02-08.
8
Grant, P.R., & Holmes, J.G..The Integration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Schemas and Stereotype Images [J J ,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1, 44(6): 107-115.
9
冯媛.解析表象--关于八家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J].参见金一虹,刘伯红.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67.
10
谭钰怡.
论腐败符号互动现象的产生及传播[J]
.理论观察,2008(4):44-45.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张普.
关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几点理论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1999(1):35-44.
被引量:49
2
浩瀚.
“芙蓉姐姐”,多元化社会的网络狂欢[J]
.社会观察,2005(10):26-26.
被引量:5
3
刘海萍.
行政腐败的产生及其对策思考——基于知觉分析的视角[J]
.理论月刊,2006(12):132-134.
被引量:2
4
姜少勇.
警惕腐败新动向:腐败犯罪群体化[J]
.廉政瞭望,2007(1):42-43.
被引量:3
5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09-517.
6
[6]张雁南.聊天宝典之一笑傲江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7
[7]林伦伦.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Z].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8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4-202.
9
郭良.网络创世纪[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6.
10
安东尼·吉登斯著 李康译.《社会的构成》[M].三联书店,1998年版..
共引文献
128
1
苟凯东,郭方舟.
网络直播中的话语认知与符号建构——基于带货主播的话语特征分析[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5):266-276.
被引量:4
2
张晨,张春红.
“刘畊宏女孩”现象的符号化解读[J]
.新媒体研究,2022,8(19):118-121.
3
陈洪杰.
司法认同的期望象征 反思“无偏倚性”程序策略[J]
.中外法学,2022,34(3):744-763.
被引量:3
4
谷云峰.
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J]
.吉林教育,2018(31):66-68.
5
叶笛,杨婧祎.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新媒体舞蹈“出圈”现象的理论解读[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6):42-47.
6
邹湘江,刘佳文,杨胜慧.
职业价值确认下保安员的职业认同阻却与增进研究[J]
.公安学研究,2019,0(4):105-122.
被引量:6
7
陈岩,汪新建.
米德“符号互动论”思想的新诠释[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5-140.
被引量:6
8
温雪姣.
大众传媒的身份认同感构建分析——对厦门PX项目事件媒介报道的部分个案研究[J]
.东南传播,2008(7):76-78.
被引量:5
9
秦翔,张凌浩.
从符号互动理论探讨数字产品的符号构建[J]
.创意与设计,2010(3):91-94.
被引量:1
10
岳慧,曹银忠.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综述[J]
.传承,2010(12):108-109.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216
1
魏延安.
“新农人”的起源、现状与未来[J]
.中国乡村发现,2022(2):123-127.
被引量:2
2
赵巍.
从留守儿童到三和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化与自我认同[J]
.求索,2021(2):90-97.
被引量:12
3
刘懿璇,何建平.
从“数字劳工”到“情感劳动”:网络直播粉丝受众的劳动逻辑探究[J]
.前沿,2021(3):104-115.
被引量:9
4
孟陆,刘凤军,陈斯允,段珅.
我可以唤起你吗——不同类型直播网红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20,0(1):131-143.
被引量:278
5
王进文,张军.
消费社会个体行为的符号化逻辑——“网红经济”的社会学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62-67.
被引量:5
6
王蕾蕾.
论女性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4):11-15.
被引量:4
7
邱泽奇.
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J]
.社会学研究,2005(2):32-54.
被引量:219
8
月会.
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能否直驱演艺界[J]
.民族论坛,2005(9):10-11.
被引量:1
9
张闳.
在场的、动态的和本土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变迁中的“大众文化”,方法论的“文化理论”在场的“文化批评”[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5-7.
被引量:11
10
郑杭生,杨敏.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J]
.河北学刊,2006,26(3):73-82.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32
1
杨江华,鄢佩.
集体行为视野下的网络走红现象探析[J]
.中州学刊,2015(10):172-176.
被引量:10
2
王文洁,汤亚旭.
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变化[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24):77-78.
3
敖鹏.
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J]
.当代传播,2016(4):40-44.
被引量:197
4
朱灵艳.
私人生活公共化:女性“网红”现象背后的个人与社会[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1):18-23.
被引量:25
5
孙博逊,初明利.
“网红”的发展脉络及其对青少年的榜样效应[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1):24-30.
被引量:40
6
李红霞.
“网红经济”发展原因及趋势分析[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7(3):59-62.
被引量:17
7
李化来,沈玲玲.
网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J]
.编辑之友,2017(5):65-68.
被引量:12
8
魏萌,张博.
新浪微博“网红”的微博内容特征及传播效果研究[J]
.情报科学,2018,36(2):88-94.
被引量:18
9
侯金亮.
直播时代网红的价值延伸[J]
.青年记者,2018(14):34-35.
10
武峰,杨晨霞.
社群经济模式下校园美妆美甲产品营销探析[J]
.全国流通经济,2018(10):7-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09
1
郭欣田.
浅谈“红色网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1(9):109-110.
被引量:1
2
马兰兰.
跨越数字鸿沟:银发网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新闻传播,2024(14):59-61.
3
杨莹,曹进希.
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红”现象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探析——以西安“不倒翁小姐姐”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1(5):229-230.
被引量:6
4
刘宏,靳一然.
网络学习途径的创新:基于网红对未成年人影响的调查[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6):65-79.
5
涂静,李昆.
新媒体视野下安徽省公办本科院校社科普及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1(5):33-36.
6
孙文.
新媒介环境下网红的发展路径及问题探析[J]
.新媒体研究,2020(14):92-93.
7
赵艳丽.
针对有网红梦的中学生的教育策略——以一名爱唱歌的中学生为例[J]
.珠江教育论坛,2020(1):41-42.
8
张新香,赵彩霞.
影响电影微博互动效果的隐藏主题探究方法及应用[J]
.知识管理论坛,2020(5):283-291.
被引量:1
9
陈熙.
网络社会的微观权力分析[J]
.社会中的法理,2020(1).
10
赵砾青.
从“碌碌无名”到“华丽转身”:“网络红人”的嬗变与更替[J]
.青年记者,2022(22):56-58.
被引量:1
1
严国栋,刘拥军.
“微内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J]
.东南传播,2010(5):64-66.
被引量:2
2
李苓,冯剑侠.
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分析案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5):106-110.
被引量:9
3
王文雨.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2012(6):154-157.
被引量:7
4
李琴,唐志明.
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中贵州旅游形象的传播[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3):57-58.
5
唐月芬.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评述[J]
.心理咨询师,2012(2):6-9.
6
汤俊峰.
强化批评报道的四大功能[J]
.新疆新闻界,1997(5):53-54.
7
高贵武.
试论节目主持人的印象管理[J]
.电视研究,2001(12):56-57.
被引量:4
8
汪敏.
作为一种交流关系的传播[J]
.新闻传播,2017(3):15-15.
9
蔡骐,欧阳菁.
社会与传播视野中的“粉丝”文化[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73-76.
被引量:14
10
胡波.
从符号学视角看博客情境下的符号互动[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136-139.
被引量:1
中国青年研究
2012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