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求己身:杨时的格物路径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杨时认为,学道首先须明善,明善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在杨时看来,体上而言,即己即物,理完备于物我,"格物致知"可从内外两路着手,反求己身具可能性;向外格物尽理,而物多之不可胜穷,反求己身成为必要。转而杨时向内反求己身,一则反身格物,明目耳口鼻之则;终则反身而诚,举天下之物在我。他试图折衷小程向外格物穷理、大程向内反身而诚二说,然着手处仍流入大程之说。
作者
包佳道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97,共4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杨时
格物致知
反身格物
反身而诚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包佳道.
杨时“中庸”的道德形上论[J]
.学习与实践,2011(3):130-135.
被引量:2
2
黎昕.
杨时略论[J]
.东南学术,1990(3):47-52.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6
1
何乃川,张培春.
简论杨时的理一元论思想[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4(4):66-70.
被引量:2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页.
3
宋·杨时.《杨时集》,林海权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宋·朱喜删定.《中庸辑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8册,经部八,四书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5
清·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龟山学案》,《宋元学案》(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47页.
6
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
共引文献
3
1
王治伟,朱人求.
杨时道德修养观探微[J]
.学习与实践,2011(4):136-140.
被引量:1
2
黄艳娜.
杨时哲学体系概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9):9-10.
3
邹春生.
行政区划变迁对客家文化发展的作用——以福建三明地区为例[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5):11-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8
1
王建龙.
试论杨时理学思想中的佛学倾向[J]
.阴山学刊,2002,15(5):11-14.
被引量:2
2
潘富恩.
论杨时的后继者“东南三贤”理学思想之异同[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2):1-6.
被引量:2
3
何乃川,张培春.
简论杨时的理一元论思想[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4(4):66-70.
被引量:2
4
刘树勋,陈遵沂.
论杨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2):6-12.
被引量:1
5
衷尔钜.
从洛学到闽学——综论杨时、罗从彦、李侗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J]
.中州学刊,1991(1):57-63.
被引量:3
6
何乃川.
朱熹与南剑三先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9(2):40-43.
被引量:1
7
杨青,杨钊.
论“吾道南矣!”──杨时倡道东南的历史功绩与当今价值[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3(4):18-22.
被引量:3
8
朱修春,林凤珍.
杨时的“理一分殊”学说发微[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2):31-34.
被引量:4
9
刘京菊,鲍增军.
社稷为重,亲民为先——论杨时的社会政治思想[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4):10-13.
被引量:3
10
朱雪芳.
道南一脉的传承特色[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5):102-10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邹锦良.
杨时研究:四十年学术史回顾与展望[J]
.船山学刊,2014(2):136-141.
2
包佳道.
道学社会化——杨时道学的精神旨归[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6):16-2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邢小萍.
杨时传道源流浅论[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2):10-12.
1
梁衡.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J]
.新湘评论,2007(12):57-57.
2
章剑和.
利用“失败”反求“成功”[J]
.思维与智慧,2004(12):8-8.
3
牟宗三.
对于“性”之规定[J]
.意林文汇,2016,0(10):116-121.
4
李华.
感悟亚圣“反求诸己”[J]
.学理论,2013(15):29-30.
5
勒依.
和谐与爱同行[J]
.中国天主教,2007(2):40-40.
6
刘国民.
董仲舒对《春秋》“灾异”的诠释[J]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6):13-18.
被引量:1
7
许玮.
“明明德”“本性”与“诚”的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0):131-133.
8
张保振.
和谐明善[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06(12):54-54.
9
游毅文.
论儒家道德认知方式及其现实借鉴价值[J]
.钦州学院学报,2014,29(6):1-4.
10
梁衡.
反求我心悟人生——谈《名家佛性散文选》[J]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5):54-5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