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年第4期12-14,共3页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
共引文献22
-
1罗公利,边伟军.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39-45. 被引量:1
-
2魏江.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8,16(6):4-6. 被引量:4
-
3官建成,郭红.航空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7(1):19-23. 被引量:1
-
4岳瑨.技术创新的群聚效应与高技术创新的EPNR模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5):74-77.
-
5张勇,周寄中.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博弈分析与建筑行业技术创新[J].管理评论,2005,17(2):41-44. 被引量:8
-
6刘韵洁,张智江,金明晔.中国联通下一代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中兴通讯技术,2005,11(3):9-15.
-
7李猛.供求均衡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3):14-17. 被引量:1
-
8李先来,范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整合:机制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06,25(11):63-65.
-
9谢薇.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E-E模式[J].软科学,1997,11(1):21-23. 被引量:12
-
10刘楠,谭希典.影响企业创新的非技术因素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59-61.
同被引文献32
-
1马文东,王雅林.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制造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02-106. 被引量:8
-
2原长弘.国内产学研合作学术研究的主要脉络:一个文献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4):98-102. 被引量:33
-
3王德保.公共技术平台分析、评价与规划的创新方法——产业链图谱技术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222-224. 被引量:6
-
4张正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6(2):43-53. 被引量:104
-
5阮重晖,张俊华,沈剑.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对杭州建设行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借鉴[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8-11. 被引量:5
-
6张亚斌,易先忠,刘智勇.后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赶超[J].中国软科学,2006(7):60-67. 被引量:26
-
7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94-99. 被引量:152
-
8高尚全.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滞后[N].北京日报.2010年3月8日.
-
9吴敬琏.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硅谷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98.
-
10Frohman L A.Building a Culture for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4):9-12.
引证文献4
-
1张哲.基于技术扩散的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2):111-113. 被引量:8
-
2朱丽颖.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诱因、动机及其耦合[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420-425. 被引量:5
-
3黄文锋,张梦轩.政府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关系研究——基于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3,26(4):31-35. 被引量:7
-
4宁进,赵圣羽,李许珍.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之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0):471-47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娄玉东,綦良群.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机理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11-115. 被引量:1
-
2麻昌港,张林.桂西南资源富集产业集群智溢效应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47-51.
-
3陈昭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108-113. 被引量:5
-
4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70-73. 被引量:79
-
5牟绍波,黄雷.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3(5):57-60. 被引量:8
-
6张敏.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要素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4):48-53. 被引量:1
-
7项继友.试论技术创新的动机[J].北京汽车,2013(5):24-26.
-
8尤晓敏,瞿群臻.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5):100-103. 被引量:4
-
9曹广喜,刘禹乔,査颖.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下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基于江苏省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8):94-99. 被引量:3
-
10苗兴福.论创新及其外部约束与内在动力[J].中外企业家,2015(9):68-70.
-
1戴瑾,邓娇瑜.基于动力模式下的高绩效团队建设[J].审计与理财,2005(S4):24-25. 被引量:1
-
2郑士贵.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1999,0(8):29-29.
-
3黄鲁成,张相木.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9,20(1):15-19. 被引量:5
-
4孙飞.太原重工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9):80-81.
-
5陈朝晖.营造企业变革的动力模式[J].企业经济,2002,21(7):53-54.
-
6林静,李应春.三明市林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动力及其推进路径[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2,8(3):212-216. 被引量:1
-
7邵文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12):119-122. 被引量:9
-
8李禾禾.拉动力:网络时代的管理模式[J].沪港经济,2013(8):47-47.
-
9徐中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J].企业活力,1995(7):24-26. 被引量:4
-
10杜靖.企业自主创新的驱动力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1):28-3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