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值得追问的“中国问题”--兼与王伟博士商榷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并且需要有"中国问题"意识,这无疑是正确的,通观王伟博士的《何谓文艺学论争的"中国问题"》一文,王伟博士和他所批判的"理论家"对此并无意见上的分歧,他们的分歧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一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问题";二是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有效性问题;三是具体到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认识问题。
作者
李自雄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问题”
博士
王伟
反本质主义
追问
文艺理论研究
有效性问题
西方理论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9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05
同被引文献
7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1
1
李自雄.
反本质主义的“错位”与文学本质的重新言说[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5):18-23.
被引量:3
2
乔焕江.
文学:从“是什么”到“怎么样”[J]
.文艺争鸣,2009(3):30-35.
被引量:5
3
李自雄.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批判的批判[J]
.学术探索,2009(3):116-123.
被引量:7
4
王晓华.
什么是文艺学论争的“中国问题”?[J]
.文艺争鸣,2011(5):36-39.
被引量:3
5
高楠.
批评的生成[J]
.文学评论,2010(6):5-12.
被引量:2
6
吴炫.
当前文艺学论争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
.文学评论,2008(4):86-92.
被引量:32
7
王伟.
何谓文艺学论争的“中国问题”[J]
.文艺争鸣,2012(7):14-17.
被引量:5
8
章辉.
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J]
.文学评论,2007(5):19-24.
被引量:39
9
古风.
20世纪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的主流话语论析[J]
.学术月刊,2002,34(7):13-19.
被引量:11
10
支宇.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
.文艺理论研究,2006(6):15-23.
被引量:39
二级参考文献
99
1
吴炫.
论学术穿越政治[J]
.文艺理论研究,2001(6):6-8.
被引量:3
2
陈晓明,张颐武.
市场化时代:文学的困境与可能性[J]
.大家,2002,0(3):116-127.
被引量:8
3
李珺平.
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J]
.文学评论,2002(1):150-153.
被引量:18
4
郭英德.
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J]
.文学评论,2000(4):101-105.
被引量:20
5
赖大仁.
90年代文学研究:一种新视野[J]
.文艺评论,2001(3):54-58.
被引量:3
6
郭英德.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J]
.中国文化研究,2002(1):16-17.
被引量:21
7
黄开发.
儒家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与“文以载道”[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5):119-123.
被引量:9
8
盛宁.
“卢卡契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衍变[J]
.当代外国文学,2005,26(4):24-33.
被引量:5
9
陆贵山.
试论文学的系统本质[J]
.文学评论,2005(5):5-13.
被引量:31
10
章辉.
过渡时期的文学理论——评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J]
.中国图书评论,2006,29(8):37-42.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105
1
郭明浩.
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之“失语”再省思[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27-36.
2
吴玉英,王晓霞.
论文学本质的多元性[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6):89-92.
3
朱立元.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6-17.
被引量:14
4
熊沐清.
从文论写作范式看“失语”[J]
.求索,2004(9):179-182.
被引量:2
5
古风,章洁慧.
试析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65-67.
被引量:2
6
孙大军.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研究十年述要[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4):109-113.
被引量:2
7
卢衍鹏.
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78-82.
8
卢衍鹏.
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6-31.
被引量:1
9
卢衍鹏.
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
.甘肃理论学刊,2008(1):121-125.
10
章辉.
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焦虑与新媒介文化的冲击--2007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述评[J]
.社会科学,2008(2):180-18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72
1
季广茂.
从辉煌到没落——后现代主义的中国命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3(4):72-76.
被引量:4
2
詹明信,行远.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J]
.文艺研究,1986(3):123-133.
被引量:15
3
谭桂林.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定位与质疑[J]
.中国文学研究,1998(4):3-10.
被引量:4
4
姜静楠.
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J]
.小说评论,1997(6):25-29.
被引量:2
5
陶东风.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
.文艺研究,1993(1):53-55.
被引量:7
6
曾艳兵.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J]
.文史哲,1997(2):13-19.
被引量:1
7
周宪.
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文化分析[J]
.文艺研究,1997(5):22-35.
被引量:23
8
王宁.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J]
.天津社会科学,1994(1):71-76.
被引量:12
9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
.中国社会科学,1996(3):175-185.
被引量:90
10
张旭东.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J]
.读书,1999,0(12):12-20.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
5
1
朱立元.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6-17.
被引量:14
2
李自雄.
关于反本质主义的三个关系问题——兼答王伟博士[J]
.文艺争鸣,2013(5):32-35.
被引量:3
3
曾军,林非凡.
文艺学:重返公共话语的可能性——2013年文艺学学术热点扫描[J]
.学术界,2013(12):208-215.
被引量:1
4
王伟.
中国问题、文论旅行与原创焦虑[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94-99.
被引量:2
5
李自雄.
中国问题、民族身份与理论创新——兼答王伟博士[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42-146.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姜肖.
启蒙的分化:文学批评“后现代性”话语及其异质形态[J]
.文艺争鸣,2022(9):34-40.
2
朱立元.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6-17.
被引量:14
3
陈乃平,楚昆.
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J]
.南方文坛,2015(3):53-59.
被引量:1
4
李圣传.
文艺理论:“面向时代”的理论与批评——2014年文艺学学科热点扫描与前瞻[J]
.学术界,2015(7):214-222.
被引量:2
5
王伟.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研究——当前中国美学界论争的批判性考察[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74-80.
被引量:1
6
李自雄.
中国问题、民族身份与理论创新——兼答王伟博士[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42-146.
7
朱立元,刘阳军.
1985: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年的文化记忆[J]
.社会科学战线,2016(1):120-136.
被引量:5
8
李自雄.
强制阐释、后现代主义与文论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6(3):21-29.
被引量:2
9
田杨.
欧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意识探讨[J]
.芒种(下半月),2016,0(5):75-76.
10
李自雄.
中国问题、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论建设[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3-110.
被引量:1
1
邹艳斌.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指导作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5(6):159-159.
2
江业国.
方法运用的有效性问题[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4):126-131.
3
凌继尧.
《在美学的世界中》所挑起的争论[J]
.哲学动态,1987(4):30-33.
4
陈祖新,翁洁,汪俊.
论动机性行为的有效性[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9(2):30-33.
5
叶盛富.
建构精神主题,营造校园文化[J]
.新课程(综合版),2009(8):27-28.
6
孙冠臣.
论休谟问题及詹姆士的解决[J]
.现代哲学,2001(4):102-104.
被引量:1
7
甘祥满.
《论语》诠释的有效性及其向度--对《论语义疏》的一种诠释学考察[J]
.孔子研究,2008(3):4-13.
被引量:4
8
冯棉.
含有预设的推理与推理的有效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4):52-57.
被引量:4
9
郭娅.
从先验性到准先验性——论在知识有效性问题上哈贝马斯对康德的批判和继承[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37-40.
10
孙乐强.
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J]
.理论视野,2012(1):29-32.
被引量:3
文艺争鸣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