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阿两国的文化交流,能有效促进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要利用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文化上共通的优势.而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完善其发展前景,是我们在文化、经济发展申各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也是长期战略的趋势。
作者
马海滨
机构地区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商情》
2013年第8期201-201,共1页
关键词
中阿文化
交流关系
融合发展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吴瑛.
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基于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调查[J]
.对外传播,2010(9):42-43.
被引量:22
2
吴思科.
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J]
.公共外交季刊,2011(1):68-73.
被引量:3
3
黄金辉,丁忠毅.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以“资源禀赋—行为能力”为视角[J]
.教学与研究,2011(10):66-73.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黄金辉,丁忠毅.
当代国际关系伦理视阈中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9(6):62-65.
被引量:5
2
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5(3):91-96.
被引量:394
3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
.国际观察,2007(2):15-26.
被引量:110
4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J]
.国际观察,2007(3):37-46.
被引量:43
5
罗建波.
优化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J]
.亚非纵横,2007(6):18-24.
被引量:12
6
阎学通,徐进.
中美软实力比较[J]
.现代国际关系,2008(1):24-29.
被引量:125
7
胡键.
软实力新论: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兼论中美软实力的比较[J]
.社会科学,2009(2):3-11.
被引量:32
8
郭学堂.
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理论和对策新思考--兼论中国的公共外交[J]
.社会科学,2009(2):20-26.
被引量:5
9
赵英南,郑钟昊,李冬梅.
中国的软实力:讨论、资源与前景[J]
.国外理论动态,2009(4):42-46.
被引量:11
10
约瑟夫.奈,王缉思,赵明昊.
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6):6-12.
被引量:86
共引文献
26
1
林航,江剑敏.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的效果——基于中国茶、酒与药材出口的比较分析[J]
.文化产业研究,2020(3):201-213.
被引量:1
2
吴晓萍.
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基于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问卷的实证分析[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1):89-102.
被引量:48
3
盖翠杰,杨上元.
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J]
.理论学刊,2013(9):106-111.
被引量:15
4
陈杰.
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思考[J]
.宁夏社会科学,2012(3):81-86.
被引量:6
5
李春红.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瓶颈及对策研究——基于文献的综述与展望[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1):1-4.
被引量:5
6
丁忠毅.
国家软实力建设与“中国模式”的自我完善[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17.
被引量:4
7
郭艳梅.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123-125.
被引量:3
8
黄晓鹏.
河南入境文化旅游对外传播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30(4):64-68.
被引量:1
9
黄金辉,丁忠毅.
中国软实力建设战略的基本框架与优先序选择构想——以“资源禀赋—行为能力”为分析框架[J]
.教学与研究,2013(4):51-61.
被引量:2
10
陈雅莉.
家庭、宗族与农村教会的纵向传播路径研究——基于中国X村农村教会传播活动的个案分析[J]
.新闻界,2013(15):10-14.
被引量:4
1
陈恳.
浅析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
.青年与社会,2015,0(2):362-362.
2
李岷.
杜维明:忧心如焚正是重建传统的契机[J]
.中国企业家,2012(4):110-111.
3
糜玲.
中日茶“道”之异同[J]
.跨世纪,2008,16(10):93-93.
4
刘宝全.
探讨东北亚文化交流关系 促进东北亚文化共建[J]
.国际学术动态,2008(2):10-12.
5
朱颖.
论中日文化交流中鲁迅思想的形成[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6-50.
6
王健.
吴文化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的整合[J]
.文化艺术研究,2008,1(2):19-23.
被引量:4
7
朱颖.
论中日文化交流中鲁迅思想的形成[J]
.运城学院学报,2005,23(3):89-91.
8
邓丽敏,王翔.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3):56-57.
被引量:2
9
李红云.
近代中日文化关系述略[J]
.考试周刊,2011(3):52-53.
10
梁念琼.
主动与被动: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嬗变的思考[J]
.船山学刊,1997(2):35-40.
被引量:3
商情
2013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