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2000年第6期80-82,共3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9
-
1周贝隆.民族振兴靠创新 创新能力何处寻——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动向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1998,19(6):49-57. 被引量:22
-
2饶淑园.跨世纪人才心理素质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1998,20(1):68-71. 被引量:19
-
3梁丽萍.创造能力培养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01).
-
4张景焕.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8,19(1):54-57. 被引量:43
-
5戴春林.成就人员的行为心理素质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6):566-567. 被引量:3
-
6皮连生.论智力的知识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5(3):52-58. 被引量:46
-
7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J].教育研究,1997,18(3):42-49. 被引量:13
-
8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18. 被引量:110
-
9李传新.阿玛布丽创造力思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10):43-47.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11
-
1杨占山,姚俊.挫折教育——一个新的德育课题[J].教育科学,1995(2):20-21. 被引量:15
-
2辛岩.来自信息高速公路的挑战[J].中小学管理,1995(3):7-8. 被引量:1
-
3李道熙.21世纪──严峻的挑战[J].中小学管理,1995(10):33-34. 被引量:1
-
4刘文明.创造教育实验和成果推广(一)[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4(Z1):37-39. 被引量:1
-
5钟祖荣,刘文明.创造在召唤[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
6谢燮正.创造力开发基础[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7刘文明.中小学生创造智慧超常增长训练[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
-
8韩德田.创造学概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
9刘文明.中小学生怎样开发创造智慧[M]新华出版社,1990.
-
10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共引文献253
-
1蒋俊梅.论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0):98-103. 被引量:1
-
2何万国.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机制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6):10-12. 被引量:6
-
3郑根权.大学德育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导向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0-313. 被引量:1
-
4王恪典,徐海波,董霞.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与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S1):20-22.
-
5郝秀刚,葛明贵.程序性知识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6):55-58. 被引量:6
-
6张萍.创新教育的实施与新型师生关系重塑[J].现代教育论丛,2001(3):27-29. 被引量:5
-
7王孝红.加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心理咨询案例引起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S1):120-123. 被引量:1
-
8刘夕炎.商科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探讨[J].西部论坛,2001,19(S1):26-28.
-
9刘夕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计算机人才[J].西部论坛,2000,18(S1):25-26.
-
10郑建仁.警惕“教育市场化”的误导[J].教育与经济,1999,15(3):21-2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80
-
1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S1):25-28. 被引量:47
-
2千安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4):20-21. 被引量:13
-
3刘锐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84-85. 被引量:4
-
4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20(10):9-16. 被引量:247
-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3. 被引量:348
-
6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18. 被引量:110
-
7陈国鹏,宋正国,林丽英,缪小春,桑标.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3):154-157. 被引量:21
-
8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0(4):15-20. 被引量:399
-
9许小东.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感状况及其关系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10(3):41-46. 被引量:43
-
10马文海.论体育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36-3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24
-
1刘伟.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探析[J].文教资料,2006(16):2-3. 被引量:3
-
2高伟云.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5(4):12-15. 被引量:1
-
3于勇,杨国庆.体育专业与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对比分析[J].运动,2012(1):99-100. 被引量:1
-
4徐世勇,林琦.压力状况与知识员工创新素质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S1):178-184.
-
5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5):538-540. 被引量:37
-
6肖征.中美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5):95-96. 被引量:3
-
7许艳.如何培养创新心理素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0):72-73. 被引量:3
-
8王极盛,丁新华,韦筱青.成人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0):1190-1191. 被引量:6
-
9关洁.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5):184-186. 被引量:1
-
10刘小俊.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18):194-19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1
-
1王逸,章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究[J].内江科技,2021,42(4):99-100. 被引量:3
-
2那琳娜.大学生竞争心理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21,42(4):80-81.
-
3郭爱玲.如何做好公路企业建设档案管理[J].山西档案,2006(S1):65-66.
-
4额尔敦高娃.试论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2):61-63. 被引量:1
-
5于勇,杨国庆.体育专业与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对比分析[J].运动,2012(1):99-100. 被引量:1
-
6徐世勇,林琦.压力状况与知识员工创新素质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S1):178-184.
-
7刘霖,宋阳.情景教学法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9,0(1):160-160. 被引量:4
-
8孙继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集宁师专学报,2005,27(1):70-74.
-
9李健兵.针对“弱病残”高职学生的体育教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43-44. 被引量:3
-
10王黎恩,王极盛.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在医科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51-53. 被引量:6
-
1姚前尹.解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58-60. 被引量:3
-
2郭爽.创新人才的创新心理素质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33-33.
-
3刘运芳.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研究[J].教育探索,2004(6):14-16. 被引量:5
-
4方丽.浅析创新能力其心理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7):116-116.
-
5李美华.素质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J].闽江学院学报,2003,24(4):49-51.
-
6杨玲.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1(3):95-98. 被引量:12
-
7李红星.心与“新”的碰撞——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3):65-67.
-
8任春.培养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11):42-44.
-
9罗凤英.提升领导者的创新心理素质[J].党政论坛,2008(15):54-55. 被引量:2
-
10何妍.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J].基础教育参考,2004(8):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