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芭蕉箐苗族村民车辆消费生成机制的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经济贫困的芭蕉箐村的苗族村民们形成了车辆的"过度"消费现象。村民们对车辆的集体消费偏好并非经济效用所能有效解释,而是源于想象的生产力、特定的传统消费偏好以及现代性象征价值的获取等动力因素。加之财富的即时转化逻辑,内外两种借贷制度的保障以及抗拒彼此借用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它们所构筑的消费生成机制植根于该族群的传统生计模式,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社会机制的、群体联合的策略化与个体家庭的独立化运作之中。这种消费的实质由此展现为藉由某种物的消耗而表达的,历史进程中特定共同体社会构建要素的结构性运动的产物。
作者 郑宇 王昊英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1,共7页 Thinking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现代转型"阶段性成果(10XJC85000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现代转型"阶段性成果(2010047168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52

共引文献32

同被引文献4

  • 1郇建立.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J].社会学研究,2006(1):234-240. 被引量:20
  • 2[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 3[俄]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42;59;60;266.
  • 4Clifford Geertz. Peddlers and Prince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Change in Two Indonesian Towns [ M ]. Chi- 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