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土地》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35,共2页
China Land
同被引文献10
-
1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内外土地整理考察与借鉴[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
-
2朱大奎.中国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J].地理科学,1986,(1).
-
3杨宝国,王颖,朱大奎.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307-316. 被引量:25
-
4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1):1-4. 被引量:40
-
5钟太洋.对土地整理的几点思考[J].上海土地,2000(5):18-19. 被引量:2
-
6严金明.农地整理要兼顾景观生态[J].中国土地,2000(5):19-20. 被引量:39
-
7张凤荣,张军连,张迪,徐艳.生态退耕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关系初探[J].中国土地,2000(12):33-35. 被引量:9
-
8邓红蒂,董柞继.关于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39-42. 被引量:7
-
9翟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背景[J].科技智囊,2000(1):4-7. 被引量:1
-
10李建智.土地整理理论基础与政策取向的探究[J].南方国土资源,2003(8):55-5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3
-
1高向军,鞠正山.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J].中国软科学,2002(5):13-17. 被引量:35
-
2魏丽慧,陈英,杨慧荣.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法[J].甘肃科技,2015,31(8):103-105. 被引量:1
-
3鞠正山,罗明,张凤荣,肖飞.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6-11. 被引量:61
二级引证文献95
-
1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分区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1):123-126. 被引量:27
-
2张清军,张侠,鲁俊娜.河北省建设用地现状、问题及整理方向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328-332. 被引量:6
-
3郝雯,陈英,冯永忠.榆中县金崖镇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方案优选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5):113-116. 被引量:1
-
4潘瑜春,刘巧芹,陆洲,周艳兵,李淑华,章永平,李伟.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区域耕地整理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S2):260-266. 被引量:33
-
5汤惠君,胡振琪,苏少青.广东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J].地理科学,2004,24(4):484-487. 被引量:2
-
6陈建设,韩武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土地整理的战略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43-46. 被引量:6
-
7陈建设,韩武波.新发展观对我国土地整理的战略指导作用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1):54-57. 被引量:1
-
8陈建设,韩武波.中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的新定位[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30-33. 被引量:18
-
9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产业,2005,7(2):1-3. 被引量:39
-
10陈建设,韩武波.浅议科学发展观对土地整理理念的指导作用[J].资源.产业,2005,7(2):56-59. 被引量:1
-
1“五结合五为主”是科技兴农的有效途径——对部分乡镇“科技兴农”情况调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2(6):38-39.
-
2任学强.农建“一事一议”要注重五结合[J].山西农业(农业科技版),2006(3):47-47.
-
3陈连科.坚持“五结合” 安全保生产[J].现代班组,2009(4):44-44.
-
4QC小组“五结合”质量管理换新貌[J].电子质量,1989(3):29-31.
-
5白一峰.做好“五结合”开创农民再增收新局面[J].衡阳通讯,2008,0(4):32-33.
-
6苏波.加强“五结合” 化解产能过剩[J].中国发展观察,2014(4):56-58.
-
7吴诗成.“五结合”提升人口计生示范村创建水平[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3(10):41-42.
-
8孙英杰.农电员工培训要注重五结合[J].农村电工,2008(6):25-25.
-
9李迎春.治“返贫”重在实现“五结合”[J].青海经济研究,2001(4):63-64.
-
10苏德明.新农村指导员实践“真经”[J].当代广西,2007(19):3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