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19世纪中后期西欧民族国家的建构与第二国际的变迁 被引量: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tat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第二国际之前的理论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超越民族国家的阶级性特征,并预言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加重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增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历史性的"阶级大决战"。19世纪中后期,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西欧主要的民族和国家分别进行了以民族国家的统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扩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国家的建构。西欧民族国家的建构,对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为第二国际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In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before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tart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Marx and Engels expounded the class feature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bourgeoisie that they would beyond nation-states. They predicted tha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clas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there would be a historical "Class Armageddon" inevitably between the two opposite classes.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clear the hurd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m, ease the sharp class contradictions, and sustain the rule of the bourgeoisie, the main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 and countries respectively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nation-states, whose main contents are the unity of the nation-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tate func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tat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opposite classes, the proletarian fighting way,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at time, and then sowed the seed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作者 石峰可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Socialism Studies
关键词 西欧 民族国家建构 第二国际 无产阶级革命 Western Europ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State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Proletarian Revolu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1-162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页.
  • 5[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196、209页.
  • 7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223、242、222、228-229、223页.
  • 8[德]爱德华.1白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3、7、100页.
  • 9[德]爱德华.1白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195页.
  • 10李延明.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58-62.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47

  • 1杨昌儒.试论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8-84. 被引量:5
  • 2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A]..列宁全集:第2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4-505页.
  •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 6.《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312,429.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8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9.
  • 9列宁.路标派和民族主义[A].列宁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第1版,1963年7月北京第4次印刷:55.
  • 10列宁.民族问题提纲[A].列宁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第1版,1963年7月北京第4次印刷:238.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