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8
The Present St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Hi-Tech
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4-36,21,共4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二级参考文献5
-
1杨凤林,陈金贤,杨晶玉.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科学,1996(1):71-75. 被引量:27
-
2(美)R.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美)S.费希尔(StanleyFischer)著,李庆云,刘文忻校.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
3杜彦坤.我国农业现代化管理的问题透视及战略对策[J].管理现代化,1998(1):8-10. 被引量:4
-
4陈吉元.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1998(2):3-5. 被引量:7
-
5靳相木.试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实践的理论解释及比较分析[J].经济科学,1998(1):49-54.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24
-
1沈叔平,黄寿山,余明恩,吴志敏,陈海潮.都市农业的可持续能力建设——深圳市龙岗区示范生态农场生态工程功能配置分析[J].武夷科学,2002,18(1):291-293.
-
2杨海娟,周德翼.中国城市农业的供求基础与市场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S2):41-42. 被引量:1
-
3杨永岗.从农药问题看未来农业的发展[J].科技导报,1997,15(9):40-42. 被引量:1
-
4王胜军,陆作楣.中国杂交籼稻遗传多样性演变及其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3):192-198. 被引量:14
-
5杨进成,安正云,陈向东,刘坚坚,卢玉娥,李学金,范桂萍,范光华.利用物种多样性持续控制小春作物病虫害应用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2006(B10):53-55. 被引量:2
-
6张泽岑,王雪萍.利用茶树品种多样性控制茶芽枯病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4):253-258. 被引量:4
-
7杨进成,刘坚坚,安正云,朱有勇,李成云,陈向东,卢玉娥,李红彦,甸兰芬.小麦蚕豆间作控制病虫害与增产效应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3):340-348. 被引量:33
-
8杜彦坤.中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3):134-137.
-
9奉公.21世纪初期的农业主导技术[J].科技导报,1999,17(1):20-22. 被引量:10
-
10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戴陆园,张红生.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0,30(12):3346-3357. 被引量:38
同被引文献62
-
1蒋和平.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6):63-66. 被引量:6
-
2黄群策,孙敬之,白素兰.我国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的进展[J].科技导报,1997,15(11):19-21. 被引量:3
-
3佟屏亚.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策略[J].科技导报,1997,15(11):22-25. 被引量:50
-
4戴军.新时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2-35. 被引量:8
-
5赵永贵.保水剂的开发及应用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1995(5):52-54. 被引量:44
-
6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7赵克明 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用玉米、食用玉米研究进展[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
8李晚忱.20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发展与成就[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7-41.
-
9李晚忱 等.21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任务与战略[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33-136.
-
10潘光堂 等.我国西南地区杂交玉米育种策略的探讨[A]..2l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23—126.
引证文献8
-
1吕建秋,钟小平.广东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4):83-87. 被引量:2
-
2廖森泰,张禄祥,万忠.广东省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32(6):98-101. 被引量:1
-
3陈成秀.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财政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4):18-19.
-
4俞敏.非常时期列宁关于粮食生产和农村工作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5):10-15. 被引量:2
-
5颜朝霞,陈红蕾.关于多功能土壤改良保水剂的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8,47(11):27-29. 被引量:5
-
6马玉龙,许梓荣.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3,22(4):17-20. 被引量:3
-
7荣廷昭,李晚忱,潘光堂.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J].玉米科学,2003,11(F07):42-53. 被引量:67
-
8刘炜.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广东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2):12-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1
-
1杨克诚,向葵,潘光堂,荣廷昭.西南玉米新品种应具备的特征特性及区域主推品种的选择[J].玉米科学,2010,18(1):146-148. 被引量:22
-
2高长健.美国玉米育种工作中几个重要的种质资源[J].杂粮作物,2005,25(1):8-9. 被引量:4
-
3柯永培,张彪,袁继超,肖小余,石海春,余学杰,孙群,赖仲铭,杨志荣.深粒高产、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正红6号的选育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2):412-416. 被引量:10
-
4高长建.浅谈“累加选择”在玉米育种工作中的应用[J].杂粮作物,2005,25(2):72-73.
-
5常胜合,舒海燕,秦广雍,黄群策,陈彦惠.诱变育种在改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74-176. 被引量:1
-
6高长建.高秆稀植大穗玉米杂交种与中矮秆耐密玉米杂交种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比较[J].杂粮作物,2005,25(3):156-157. 被引量:12
-
7刘向辉,才卓,徐国良,李淑华,董亚琳,代玉仙.吉林省应用的玉米品种玉米螟抗性分析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5):57-59. 被引量:5
-
8岳尧海,周小辉,任军,任延辉,石贵山,李洪来.关于我国玉米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2005(6):28-29. 被引量:1
-
9赵博,康志河,唐瑞勤,陈彦惠,刘新香.不同生态环境对玉米杂交种赖氨酸含量的影响[J].种子世界,2006(9):33-35. 被引量:1
-
10孙发明,刘兴贰,徐艳荣,焦仁海,任军,谢丽娜.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应用与创新[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24-27. 被引量:6
-
1为实现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作贡献的中国宇航学会[J].科协论坛,2006,21(10):48-48.
-
2李环.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44-5045. 被引量:6
-
3顾峰.乘三中全会东风投身新农业科技革命[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8,0(11):20-21.
-
4余定诚,吕永成.新农业科技革命与跨世纪广西农业发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18(1):76-79.
-
5杜彦坤.中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3):134-137.
-
6汪涉云.推进我省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1998,4(2):1-2. 被引量:1
-
7张玉森,黄大金,尹丽辉,曾鸽旗,宋学文.抓住机遇 大力推进我省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Ⅲ.湖南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战略目标、方向任务和主要内容[J].湖南农业科学,1998(3):46-48.
-
8农贵新,何静.我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道路探析[J].河北学刊,2000,20(2):23-25.
-
9田建民.新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跨世纪的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1999(4):20-24. 被引量:5
-
10毛罕平.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动态和重点研究领域[J].农业机械,2005(7):64-6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