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西教育科研》
2001年第4期8-9,共2页
Jiangxi Education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
-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共引文献16
-
1郑法钰.自学考试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6):45-47. 被引量:1
-
2杨红英.成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评论,2006(1):16-19. 被引量:10
-
3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J].上海教育科研,2006(7):16-17. 被引量:20
-
4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0(6):168-171. 被引量:17
-
5王春梅.大学课堂提问现状研究——以公安学学科课堂教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52-55. 被引量:1
-
6夏晋祥.论“减负”的治本与治标[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6(5):1-3. 被引量:1
-
7朱建国.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2000(4):54-55. 被引量:2
-
8汪再慧.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观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2000(2):5-6.
-
9潘涌.语文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评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J].山东教育科研,2001(4):43-46. 被引量:4
-
10辛继湘.论教学的公平与效率[J].教育评论,2001(4):8-1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93
-
1刘宣文.论未来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6):37-40. 被引量:12
-
2陈剑昆.略论影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主要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1997(4):29-32. 被引量:2
-
3吴锡改.论教师评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1996(2):50-53. 被引量:2
-
4肖兴政.师生主客体关系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1):53-55. 被引量:5
-
5陈复博.浅谈课堂中师生情绪的波动及其调节[J].教育科学,1994(1):37-39. 被引量:6
-
6张彤.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4):53-55. 被引量:10
-
7石鸥.试论师生间的“影响”及其演变[J].教育学术月刊,1994(6):26-28. 被引量:1
-
8沈祖樾,曹中平.当前中学师生心目中好教师形象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36-41. 被引量:6
-
9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5-9. 被引量:52
-
10金宝成.中学师生关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J].教育科学,1993(4):41-4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6
-
1陈文心,彭正文,孙自强.海南省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冲突的调查研究[J].新教育(海南),2011(11):24-26.
-
2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社会学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4(6):80-82. 被引量:9
-
3刘静.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3(3):9-15. 被引量:20
-
4杨荣.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50-51. 被引量:9
-
5肖永忠.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人类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8(12):17-18. 被引量:8
-
6黄值.中美高校师生教育交往关系之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115-118.
-
7周国良,熊春林.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0-43. 被引量:3
-
8谈际琼,周琴.浅谈高校师生关系[J].商情,2011(4):115-115.
-
9许彩标,王芳.对网络技术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58-59.
-
10王林毅,于巧娥.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构建高职新型师生关系[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8):95-96.
二级引证文献91
-
1张剑锋.高校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54-56.
-
2方文君.设法疏之 循因导之——试析职业中学学生顶撞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7(21):140-141.
-
3陈文心,彭正文,孙自强.海南省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冲突的调查研究[J].新教育(海南),2011(11):24-26.
-
4蒋香玲,李长伟.浅谈师生关系职业化及其对高校管理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8):53-55.
-
5王明雷,彭浩.全纳教育理念下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构建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9,30(S1):123-125.
-
6陈世联.从教师话语权到儿童多元表达——基于多元文化观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4(7):46-48. 被引量:7
-
7宋凤宁,苏良亿,林柳.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23-25. 被引量:16
-
8杨继平.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46-49. 被引量:12
-
9王磊,蒋晓莲.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5,2(2):75-77.
-
10余嘉云.新型师生关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13-15. 被引量:4
-
1朱秋红.“我—你”师生新常态的例举及微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20):43-44.
-
2冯丽洁.浅议教育本体论下的师生关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71-72.
-
3姜勇.呼唤有“思”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2):22-25. 被引量:6
-
4王玉蕾.关于班主任工作中人性化管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31):232-234.
-
5薛联莹.“我—你”师生关系解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21):9-11. 被引量:2
-
6梁丽英.论“教学相长”内涵发展及对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6):41-44. 被引量:3
-
7张东升,邓丽琼.班主任个性化评语举隅[J].中小学德育,2016(8):58-60.
-
8胡金木.“我”与“你”相遇在学校——马丁·布伯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0(7):14-16. 被引量:17
-
9李新,杨杨,白秋生.试论“我—你”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兼谈马丁·布伯的《我与你》[J].教育探索,2016(7):20-22. 被引量:5
-
10谭文旗,刘玉容.对话的特征及其教育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4-26.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