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招呼分析
被引量:
24
On Greeting in Chines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对汉语的招呼作了界定,并从语言形式、话题和语用制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汉语的招呼有三大特点:话题的开放性,可转换性,句式的多样性。汉语招呼的礼貌使用主要受到传统中国礼貌原则的制约。
作者
曲卫国
陈流芳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化学院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6-124,共9页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招呼论
开放性
可转换性
汉语
语言形式
话题
礼貌原则
语用
句式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73
同被引文献
120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23
1
陈原:1988a《语言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1988b《社会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
孟建安.《浅谈招呼语的社会因索》[J].绵阳师专学报,1992,.
4
孟建安.
招呼语的修辞内涵[J]
.当代修辞学,1995(5):3-4.
被引量:7
5
曲卫国,陈流芳.
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J]
.学术月刊,1999,31(7):33-41.
被引量:39
6
曲卫国,陈流芳.
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6):118-124.
被引量:35
7
Coulmas, J. 1979 The sociolinguistic relevance of routine formulae Joumal of Pragmatics 3
8
Duranti, A. 1997 Universal and culture-specific properties of greetings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7) Ⅰ
9
1992 Language and bodies in social space: Samoan Ceremonial greeting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94
10
Firth R. 1972 Verbal and bodily rituals of greeting and partlng in J. S. La Fontaine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itual London:Tavistock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曲卫国,陈流芳.
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J]
.学术月刊,1999,31(7):33-41.
被引量:39
2
Brown Penelope,Stephen 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1987.
3
Braun,F.Terms of address: problems of patterns and usage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cultures,1988.
4
Fasold,Ralph.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1990.
5
GoffmanE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in Face-to-Face Behavior.
6
Montgomery,M.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1986.
7
Smith,P,Bond,M.Social psychology across cultures,1993.
8
Wardhaugh,Rona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1992.
9
Dickey,Eleanor.Forms of address and terms of refer- enceJournal of Linguisitcs,1997.
10
Markus.H. R,Kitayama,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1.
共引文献
73
1
黄辉.
基于BCC历时语料库的招呼语“你好”实证研究[J]
.语料库语言学,2021(1):66-80.
2
师琳,高萍.
《白鹿原》称谓语语用分析[J]
.汉字文化,2023(20):10-13.
3
曲卫国,陈流芳.
也谈“Please”,也谈“请”──与刘绍忠先生商榷[J]
.外国语,2001,24(4):22-27.
被引量:18
4
曲卫国,陈流芳.
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6):118-124.
被引量:35
5
朱湘燕.
影响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2):71-78.
被引量:7
6
范文嫣.
浅议王熙凤语言中的礼貌原则[J]
.社会科学家,2005,20(5):32-34.
被引量:8
7
江结宝.
权势关系中弱势角色的礼貌语言特点初探[J]
.语言文字应用,2005(4):52-56.
被引量:16
8
陈流芳,曲卫国.
“老+姓”称呼的语用功能浅析[J]
.修辞学习,2006(3):34-36.
被引量:5
9
黄健秦.
二维语用框架下的称呼语序列——“表敬准则”与“示近准则”的竞争和互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4):33-38.
被引量:11
10
涂红梅.
探析会话中的礼貌原则[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15(4):108-11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20
1
黄理文,王西成.
英汉招呼语比较[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S1):82-86.
被引量:2
2
骆惠珍.
维吾尔语问候语的文化审视[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1):78-80.
被引量:6
3
唐雪凝.
招呼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
.齐鲁学刊,1998(6):38-40.
被引量:3
4
王若江.
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J]
.汉语学习,1999(2):39-45.
被引量:60
5
李悦娥,范宏雅.
“招呼语”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29-32.
被引量:32
6
崔希亮.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34-47.
被引量:96
7
孟建安.
招呼语的修辞内涵[J]
.当代修辞学,1995(5):3-4.
被引量:7
8
戴浩一,黄河.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当代语言学,1988(1):10-20.
被引量:459
9
胡明扬.
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J]
.世界汉语教学,1987,1(2):30-33.
被引量:15
10
齐沪扬.
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
.世界汉语教学,1996,10(4):56-65.
被引量:45
引证文献
24
1
熊润.
《汉语口语速成》中招呼语的编写情况调查研究[J]
.作家天地,2020,0(3):57-57.
2
吕文春,刘大为.
从“吃了吗”到“Hi”:招呼语的社会生成与表征探析[J]
.新闻知识,2023(7):36-43.
3
何梦.
从中日招呼语的对比浅析中日文化的差异[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1):155-156.
4
曲卫国,陈流芳.
告别语“拜拜”与汉语口语语体的缺环现象[J]
.修辞学习,2005(3):25-27.
被引量:9
5
郭敏.
英汉招呼语对比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2):199-200.
6
单鹏程.
汉语问候型招呼语及其应答策略[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5):109-110.
7
李桔元.
英汉问候语的文化语用阐释[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3):88-91.
被引量:7
8
龙又珍.
疑问句在现代汉语寒暄中的功能特征[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8(6):15-20.
9
刘琨.
探析中英问候语中深刻的文化内涵[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111-113.
被引量:1
10
闫克.
生人社会的演进与招呼语的类型变异[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88-92.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黄辉.
基于BCC历时语料库的招呼语“你好”实证研究[J]
.语料库语言学,2021(1):66-80.
2
王杰立.
昵称和汉语口语体的缺环[J]
.现代企业教育,2006(22):174-175.
3
何梦.
从中日招呼语的对比浅析中日文化的差异[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1):155-156.
4
侯国金.
“非字词”的语用理据和语用条件[J]
.外语学刊,2007(1):87-93.
被引量:5
5
柯贤兵,秦思.
商业标识语体系中“X吧”的缺环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5):71-74.
被引量:1
6
曾晓舸.
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育的价值取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2-55.
被引量:5
7
路爱芳.
议英汉交际语言的差异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2):47-48.
8
席于霞.
汉语问候语的民族文化特色探析[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93-96.
被引量:5
9
陈流芳,曲卫国.
外来词与本土词的语义互补初探——以“粉丝”的引入为例[J]
.当代修辞学,2011(2):44-49.
被引量:7
10
庄琪.
现代汉语招呼语的西化现象及语用制约[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3):7-8.
1
罗润乾,彭军辉.
浅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2):92-94.
被引量:2
2
田庆芳.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J]
.上海翻译,2007(2):47-51.
被引量:50
3
刘晓峰.
语境研究的哲学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71-74.
被引量:3
4
章礼霞,李大勤.
基于实证的信息单位对话性研究[J]
.当代修辞学,2013(1):47-55.
被引量:2
5
刘晓峰,戴静.
论语境的忍让度及可译性[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203-207.
6
周明强.
“的”字短语的界定及其主要特点——兼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商榷[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3):41-46.
被引量:1
7
李宝芳.
中国英语从使用型变体向制度化变体的可转换性探究[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10):34-37.
被引量:1
8
朱叶秋,陈新仁.
界性识解与可数性使用——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可数性误用的认知解读[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2):1-6.
被引量:4
9
邓道骏.
习语翻译与文化意象[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108-109.
被引量:3
10
黄跃进.
广告英语中回文修辞的认知翻译策略[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1):63-67.
被引量: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