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台企业间技术网络的比较
被引量:12
Comparing the Technical Networks in Korean and Taiwan Enterprises
出处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0,共6页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参考文献8
1 安娜李.萨克森尼安.硅谷和新竹的联系:技术团体和产业升级[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5):49-60. 被引量:31
2 魏成龙.中国企业规模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1998(4):17-22. 被引量:10
3 斯图尔特.W.莱斯列罗伯特.H.卡冈.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域优势模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1):36-44. 被引量:19
4 杨礼茂.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 .当代亚太,1999(11):33-37. 被引量:2
5 冯昭奎.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概况及科技实力比较[J] .当代亚太,1999(9):27-33. 被引量:6
6 赫文平.危机中吸取的宝贵教训——韩国加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背景和做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9(2):29-33. 被引量:1
7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5):1-6. 被引量:136
8 陆以勤,陈奇汉.“知识经济”与“知识的经济化”──关于我国科研部门体制改革与知识产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 .开放时代,2001(4):44-4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89
1 张守文.“破旧立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法治问题[J] .法学杂志,2023,44(5):1-13. 被引量:5
2 王志文,胡美林.制度创新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z1):146-148. 被引量:2
3 彭治国.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定位研究[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2):75-78.
4 鲁兴启,王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簇群发展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28-131. 被引量:1
5 唐更华,王学力.深圳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制度优势及其启示[J] .商业研究,2002(16):117-120. 被引量:1
6 鞠海龙,徐萍.IT革命对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J] .东北亚论坛,2001,10(3):49-52. 被引量:2
7 杨瑞芳,朱述斌,陆淳鸿,项文彪.完善技术市场,加快技术创新[J] .地方政府管理,2000(3):19-20.
8 林世渊.闽台在信息高技术产业的合作研究[J] .台湾研究集刊,2000(3):23-28. 被引量:1
9 李新功.社会资本视阈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230-232. 被引量:1
10 袁平凡.竞争优势视觉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路径选择与策略分析[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9(3):68-7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57
1 李世东.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系统动力学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4,27(3):377-383. 被引量:101
2 赵克.论科研组织与企业整合的边界[J] .科学学研究,2004,22(6):624-629. 被引量:4
3 刘锋.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2002(5):39-41. 被引量:20
4 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 .科研管理,2005,26(3):84-91. 被引量:70
5 黄少军.国外服务经济理论述评[J] .经济学动态,1995(6):62-65. 被引量:7
6 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及其演化[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9):69-72. 被引量:23
7 祝树金,赖明勇.研发的双重效应和技术创新:基于自动机模型的演化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14(5):467-472. 被引量:2
8 Cimoli, M. and Constantino, R. , System of innovation,knowledge and networks: Latin America and its capability to capture benefits, in Roberto Lopez - Martinez and Andrea Piccaluge(ed)knowledge folws in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M]. Edward, Elgar, 20
9 Jang - Sup Shin. The Economics of The Latecomers: Catching- up,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stitutions in Germany,Japan and South Korea[M]. Routledge, 1996.
10 S. Radosevic,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atch - up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Edward Elgar,1999.
引证文献12
1 陆立军,周国红.企业间技术合作与联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对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7):82-85. 被引量:5
2 白玲.论“后过渡期”服务业创新网络建设的交易成本控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5,25(11):42-45.
3 洪进,汤书昆.虚拟R&D网络组织边界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2):37-40. 被引量:7
4 周国红,陆立军.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120-123. 被引量:7
5 王威.跨国公司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探讨[J] .中国科技论坛,2007(6):36-39. 被引量:3
6 蔡声霞,池洁如.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层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18-120. 被引量:1
7 王威.跨国公司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36-39. 被引量:3
8 郑涛.浅析自组织创新网络对科技管理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12-12.
9 贾根良,刘辉锋.自组织创新网络与科技管理的变革[J] .天津社会科学,2003(1):70-74. 被引量:21
10 贾根良.后发优势的演化创新观[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1):70-75.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133
1 胡德宝,陈勇兵.服务国际化路径及其模式选择[J] .嘉应学院学报,2008,26(1):64-71.
2 龚上华.试论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中小企业人才培训[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34-37. 被引量:1
3 但斌,贾利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2008(16):87-88. 被引量:12
4 唐国兴,段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S1):92-94. 被引量:10
5 孙浚哲,张梅.山东半岛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与治理对策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81-83.
6 孙毅,赵婧,贾根良.大学与创新网络的发展[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6):108-110.
7 孙玉萍,张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合并高校沟通机制创新[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4):88-91. 被引量:2
8 党兴华,黄继勇.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与组织结构研究[J] .经济管理,2004,30(20):43-48. 被引量:8
9 刘书瀚,刘小军.近年国内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5(2):6-11. 被引量:6
10 李金华,孙东川,谢卓君.创新网络的结构与行为研究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8):8-11. 被引量:12
1 郭明泉,王树恩.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2,30(2):29-32. 被引量:2
2 佘茂艳,王元地,张莉.区域技术网络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2017,31(5):47-51. 被引量:5
3 杨澎涛.技术网络—日本对进口技术的深加工[J] .企业技术进步,1998(3):37-37.
4 姜奇平.互联网要求社会资本产权改革[J] .互联网周刊,2010(6):74-75.
5 李维安,林润辉,范建红.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J] .南开管理评论,2014,17(5):42-53. 被引量:123
6 吴楠,赵嵩正,张小娣.中小企业关系嵌入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内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 .未来与发展,2014,35(12):103-109. 被引量:1
7 生生不息的华为文化[J] .现代企业文化,2011(23):7-7.
8 徐洁.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浅谈[J] .现代经济信息,2012,0(12X):106-106.
9 李维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治理变革[J] .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1-1. 被引量:29
10 林建军.跨国企业避税及税收应对办法[J] .中国税务,2005(12):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