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界》
2002年第2期80-82,共3页
Economic Affairs
同被引文献29
-
1程秀生.就业、投资与制度——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19):2-11. 被引量:2
-
2张春霖.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问题[J].经济研究,1995,30(8):3-8. 被引量:143
-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
5杨瑞龙.现代企业制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
6梁东.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调查[J].经济参考报,2000,(9).
-
7[美]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9张原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10中华工商时报.上海民营经济十大亮点[N].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redit/2003-01/24/content-706168.htm/,2003—1—24.
引证文献7
-
1周珺萍,徐冰.上海民营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4):144-145.
-
2盖凯程,李俊丽.现代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之间的逻辑关系[J].商业研究,2006(10):30-33. 被引量:3
-
3胡绍华.论发展民营经济[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489-492. 被引量:5
-
4李东东.河南省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106-110.
-
5徐瑞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10):48-51. 被引量:17
-
6李惠芳.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的合理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0X):117-117.
-
7谷永芬,杨慧瀛,吕弘善.新世纪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业研究,2004(10):130-133.
二级引证文献25
-
1张德升.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4,23(6):9-10. 被引量:1
-
2蔡道成.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视野,2013(6).
-
3王永芳.山西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理论探索,2005(3):92-94. 被引量:3
-
4孙雷,柳兴国.用法律手段激活我国民间投资的几点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05,22(6):39-41. 被引量:1
-
5荣晓华.制约辽宁民间投资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5):14-16.
-
6董畅.我国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32(9):67-68.
-
7袁睿,罗锐彬.论广东省惠东民营经济的发展[J].时代经贸(下旬),2007(04X):88-90. 被引量:1
-
8杨万东,杜海强,敖咏.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7(7):76-80. 被引量:7
-
9许维利.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中),2008(9):84-85. 被引量:2
-
10谢坤语,唐立英.永兴县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4-66.
-
1严富先.进一步认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J].江东论坛,2002(4):26-27.
-
2黄文夫.继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J].宏观经济研究,2000(6):21-23. 被引量:5
-
3王光彩,黄亦元.要加快四川民营经济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6(4):3-3.
-
4叶文涛.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12):56-58.
-
5肖万春.知识经济与民营经济发展[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3(12):6-8. 被引量:1
-
6戴园晨.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宏观经济研究,2000(6):20-21.
-
7开放金融业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2(12):30-31.
-
8许宗山,刘华军.云梦县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思考[J].财政与发展,2000,0(11X):30-34.
-
9陈翠萍.论民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构建[J].湖北经济,2002(5):28-29.
-
10姜绍华.民营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J].企业科协,2003(7):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