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代际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区分了流动数量和质量两个分析维度,描述了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及意义,强调社会流动不能只看规模和数量,还需要重视能削弱社会不平等的质量维度,有质有量的社会流动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开放性。文章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代际流动变迁的基本状况,认为当前社会流动的特征在于从机会少但长距离的"高铁模式"向机会多但距离短的"地铁模式"转变。作者最后建议以群体流动等若干议题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复旦大学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上海居民小区的空间结构
社会结构与居住满意度研究"的一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