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杏鲍菇的特性采用覆土方式出菇管理 。
出处
《食用菌》
2002年第3期12-13,共2页
Edible Fungi
同被引文献41
1 周金燕,张发群,桑原正章.真菌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研究——Ⅰ.富氮培养基筛选产酶的真菌[J] .微生物学报,1993,33(5):387-391. 被引量:42
2 王玉万,王云.构菌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几种多糖分解酶活性的变化[J]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37-140. 被引量:90
3 赵永昌,张树庭.食用菌原生质体研究的发展史[J] .中国食用菌,1995,14(4):3-7. 被引量:17
4 陈力力,马美湖,周传云,高必达.不同因素对金针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J] .生物技术,2005,15(5):47-51. 被引量:8
5 李轶超,马淑凤,李书倩,刘长江.白灵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研究[J] .食用菌,2006,28(2):10-13. 被引量:19
6 王岁楼,王琼波,陈春涛,李国富,孙君社.灵芝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高产漆酶突变株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6,27(5):53-57. 被引量:17
7 张国财,程功,张围珍.可控循环式生物磁化水处理器.中国,ZL200720117464.6[P].2007-11-22.
8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 刘祖同 罗信昌.食用菌生物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6-124.
10 Francisco Javier Ruiz-Duenas, Maria Jesus Martinez, et al. Heterdogous exprossion of Pleurotus eryngii peroxidase confirmsits ability to oxidize Mn^2+ and different aromatic substrates[J]. Appl Envir Microbiol, 1999,65: 4705-4707.
引证文献7
1 刘敏,李娟,周波,贾乐.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初探[J] .生物技术,2005,15(1):54-55. 被引量:8
2 李守勉,李明,田景花,王俊玲,冯改静.八个杏鲍菇菌株胞外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研究比较[J] .食用菌,2007,29(6):11-12. 被引量:22
3 林健,张国财,毕冰.生物磁化水对杏鲍菇胞外酶活性影响及营养品质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8):59-60. 被引量:4
4 周保亚.白灵菇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04-104.
5 张鹏,龚玲凤,庄卫东,郑金水,朱坚.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91-95. 被引量:5
6 张鹏,赵光辉,林金秀,朱坚,庄卫东.杏鲍菇原生质体再生条件初探[J] .福建农业学报,2015,30(8):784-788. 被引量:1
7 白胡木吉力图,白福林,钱丹珠,哈申图力古尔,刁雅娟.杏鲍菇紫外线诱变育种试验[J] .中国农业信息,2013,25(1S):63-6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1
1 许梅,胡顺珍,贾乐.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研究[J] .生物技术,2006,16(6):57-60. 被引量:9
2 邢蕾,李明,李守勉,田景华,姚太梅,于兰芳.平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15-1415. 被引量:1
3 马琼,周毅峰,张明英.香菇深层发酵胞外酶活力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8):430-432. 被引量:6
4 韩华丽,郭成金.黄伞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4):9-12. 被引量:2
5 林健,张国财,毕冰.生物磁化水对杏鲍菇胞外酶活性影响及营养品质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8):59-60. 被引量:4
6 韩增华,张介驰,张丕奇,戴肖东,刘佳宁,于德水.黑木耳原种胞外酶活性的研究[J] .生物技术,2009,19(5):14-16. 被引量:15
7 庄庆利,李冠军,申进文.平菇栽培种培养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2):163-166. 被引量:16
8 谢丽源,邓科君,张勇,彭卫红,甘炳成,李洪军.桑黄深层发酵胞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7):183-186. 被引量:4
9 李艳丽,金周雨,李玉.刺芹侧耳原生质体酶解条件的优化[J] .食品科学,2010,31(10):155-158. 被引量:3
10 吕玉珍,董大鹏.野生黑木耳N_(56)菌株的选育和培养特征研究[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63-70. 被引量:1
1 林俊扬,陈政明,张祖堂,李碧琼,李强.金福菇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07,26(1):65-65. 被引量:1
2 王振河,董自梅.不同覆土出菇方式对鸡腿菇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04-2305. 被引量:12
3 茅孝仁,裘建荣.不同覆土方式和施用不同叶面肥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3(3):110-111. 被引量:5
4 徐彦军,邹琴,刘洋,张凌峰.不同脱袋方式覆土栽培姬菇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12,34(5):28-29.
5 丁文静,张李娜,谭忠,焦胜群,刘林,穆清泉,宋德宏.鸡腿菇新品种临J-12的覆土栽培试验[J] .山东农业科学,2011,43(10):38-39.
6 杨建杰,张桂香,任爱民,刘明军,耿新军,杨琴.双孢蘑菇栽培覆土方式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15,46(3):25-27. 被引量:2
7 杨辉德,秦春娥.平菇不同覆土方式的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07,29(2):43-44. 被引量:2
8 杏鲍菇春季多出菇五要点[J] .农家致富,2013(24):31-31.
9 孙宏伟,阎来凤,孙怀锁,宁仙耀.姬松茸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 .太原科技,2003(5):18-19.
10 王仲,高宇,崔京民,王桂艳,高洪福,王书红,田丽华,武冬梅.佳木斯地区薰衣草引种栽培及扦插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33-3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