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职教论坛》
2002年第13期21-28,共8页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5
-
1刘建同.中等职校要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5):14-15. 被引量:1
-
2孟广平.关键是领导层的指导思想问题.职教论坛,2001,(1).
-
3徐长发.农村职教发展要处理好五大关系[J].职教论坛,2001,17(1):21-23. 被引量:3
-
4宋小华.新形势下中等职校的功能透视[J].职教论坛,2002,18(11):17-21. 被引量:5
-
5安徽省中华职教社调查组.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5):54-57. 被引量:3
-
6阮艺华.职教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和应对策略[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8(4):9-11. 被引量:14
-
7申家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功能调整[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8(4):12-14. 被引量:16
-
8刘清秀.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8-10. 被引量:9
-
9王金杰.强化市场意识加快职教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41-42. 被引量:2
-
10陈柳钦.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化解措施[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3,17(4):27-31.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33
-
1许良普.“半工半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J].文教资料,2008(34):100-102.
-
2李明恩.论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1-13.
-
3王云江.面向市场 服务“三农”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科教结合的实践与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3):16-17.
-
4王云江.开发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5,51(5):98-100. 被引量:4
-
5刘淑兰,郑逸芳.突破素质瓶颈,加快龙岩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28-31.
-
6徐祗坤,孙广燕,于海城,刘玉森,靳迎迎.整合城乡职教资源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1-43. 被引量:3
-
7汪浩,朱德开,张谋贵.职业培训与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424-2425. 被引量:4
-
8范友悦.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19-320. 被引量:8
-
9王云江.论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转移[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30-32. 被引量:2
-
10王云江.论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54-57. 被引量:1
-
1马良生.发展职业教育 寻求新增长点[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8(S2):66-72. 被引量:1
-
2农村职教如何成为职教发展的新增长点[J].西北职教,2002(5):19-19.
-
3郭福昌.农村教育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村教育,2001(1):13-13.
-
4代俊兰,李合堂,周铁柱.入世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J].经济论坛,2002(2):41-41.
-
5王瑞娟.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4(4):35-36. 被引量:6
-
6梁山.简论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J].成人教育,2005,25(1):21-22. 被引量:2
-
7本刊编辑部.在新的增长点上获得真正增长[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5):19-19.
-
8韩云鹏.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46. 被引量:2
-
9段福生.寻找新的增长点[J].教育与职业,2004(5):33-34.
-
10朱立民.试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