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电视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7,共2页
TV Research
参考文献3
1 [英]丹尼斯·麦奎尔 [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 [美]施拉姆 等.《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77-278页.
3 应天常.电视评论中“主持人语言决定论”质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5):100-10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8
1 张帆,周海涛.都市报的发展与传媒接近权[J] .新闻界,2004(5):53-54.
2 云德.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5):1-9. 被引量:12
3 郝勤.北京奥运会:中国媒体面临的挑战[J] .体育文化导刊,2005(12):28-31. 被引量:5
4 高贵武.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信誉传播策略[J] .电视研究,2006(6):66-67.
5 刘畅,张潇扬.“传统回归”与“两级传播”[J] .当代传播,2006(5):29-31. 被引量:2
6 吴玉兰.法学随笔大行其道的传播学解读[J] .法商研究,2007,24(4):145-149.
7 陈力丹,闫伊默.气势恢宏 形式新颖 人文厚重[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7):48-49.
8 邓芳芳.温和中的睿智——《杨澜访谈录》人物采访技巧解析[J] .电视研究,2007(11):73-75. 被引量:4
9 龚文庠.论施拉姆与中国传播学[J] .国际新闻界,2007,29(10):24-28. 被引量:5
10 巩晓亮,林牧茵.跑好“接力赛”的最后一棒--节目主持人的编辑素质探析[J] .新闻记者,2008(1):85-8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4
1 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二[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1,26(2):120-124. 被引量:28
2 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6):141-144.
3 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5 非诚勿扰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htm?fr=ala0_1.
6 罗钢,刘象愚主编.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A].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347-348.
7 陆扬,王毅.斯多雷.文化研究与研究大众文化[A].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71.
8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1:198.
9 [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5.
10 Femandes C, Gurvits L and Li Z X. Optimal nonholonomic motion planning for a falling cat, in Nonholonomic Motion Planning(Z. X.Li and J. F. Canny,eds), 1993,379-421.
1 高有祥.精神内核——电视娱乐节目的灵魂[J] .电视研究,2005(6):58-59. 被引量:1
2 杨君.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J] .电视研究,1994(2):53-56. 被引量:3
3 尹鸿.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4):10-12. 被引量:2
4 张晓鹤,周智芳.参与性应成为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J] .声屏世界,2008(3):56-57. 被引量:2
5 刘启强,林琳.浅谈电视传播观念的四个转化[J] .新闻传播,2005(5):64-64.
6 彭姝.省级卫视的频道专业化发展——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J] .文化产业导刊,2014,0(11):33-39.
7 李实.试论中国电视传播观念的嬗变与发展[J] .活力,2010(3):52-52.
8 张娟.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J] .科技与创新,2015(1):37-37.
9 杨君.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J] .声屏世界,1994(12):34-35.
10 王甫.电视传播观念上的两点突破[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1):5-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