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二十一世纪易学研究范式构建路径探纲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侧重于查找"易哲学素材"和诠释易理机制;易文本的诠释多受社会语境的影响;研究更加趋向精细化,这是20世纪易学研究的显著特征。该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给出21世纪易学研究范式创新的视角和原则,探索适应未来研究发展的新范式。
作者
姜文华
机构地区
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8期98-103,共6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周易》
易学
易学研究范式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1
唐明邦.《20世纪中国易学回眸》,载《周易通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林忠军.《论以史治易》,《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9页,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南湜.
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重建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度中国化[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4-16.
被引量:3
5
李翔海.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J]
.中国社会科学,2004(6):82-89.
被引量:7
6
汪双六.
史实在《周易》中的份量及作用——兼与古史易学派商榷[J]
.安徽史学,2005(2):108-111.
被引量:2
7
林忠军.
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J]
.周易研究,2008(5):49-54.
被引量:8
8
常俊跃,雒丽.
研究范式之争及其对研究工作的启示[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7):20-23.
被引量: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10
刘大钧.《20世纪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林忠军.
中国早期解释学:《易传》解释学的三个转向[J]
.学术月刊,2007,39(7):40-47.
被引量:9
2
陈桐生.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J]
.周易研究,1999(1):23-30.
被引量:9
3
郭齐勇.
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J]
.中州学刊,1998(3):68-75.
被引量:12
4
林忠军.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3):86-91.
被引量:16
5
方朝晖.“哲学”范畴的中国化及其内在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4).
6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
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8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4页.
9
.《大戴礼记·劝学》[M].,..
10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11、397页.
共引文献
28
1
马麟春.
试论《周易》象思维对石涛山水画的影响[J]
.周易研究,2009(2):80-85.
2
谢晓东.
多元论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探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8-41.
被引量:2
3
李宝刚,唐秀华.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建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149-152.
被引量:3
4
鲜兰.
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
.教学研究,2008,31(2):107-109.
被引量:2
5
李翔海.
论“以中释中”[J]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被引量:7
6
陈业奎.
对“主义”的批判要适度[J]
.图书馆建设,2008(8):19-23.
被引量:7
7
斯满红.
论顾颉刚走出经学羁绊语境中的以史治易[J]
.周易研究,2009(3):73-80.
被引量:2
8
陈治国.
2008:诠释学与中国[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4-131.
被引量:1
9
胡永红,周登嵩.
复杂科学视域下体育学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差异和整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15-18.
被引量:5
10
林忠军.
论郑玄以《礼》注《易》方法[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1):31-37.
被引量:6
1
李会富.
“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J]
.中国哲学史,2004(2):13-13.
被引量:1
2
王文涛.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30):16-16.
3
王以第.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理论界,2005(12):141-142.
被引量:2
4
徐雪峰.
基于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今日科苑,2007(8):11-12.
5
徐岩.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J]
.前沿,2015(9):87-91.
被引量:5
6
岳梁.
范式创新与转换——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大会综述[J]
.哲学动态,2008(2):96-97.
7
李淑英.
“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3):152-153.
被引量:1
8
王君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及其构建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3(11):7-9.
9
冯颜利.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的范式创新图谱[J]
.天津社会科学,2017(2):47-51.
被引量:8
10
陈昌兴,刘利才.
感恩的动力机制刍议[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7-29.
被引量:8
社会科学论坛
201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