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不同留桩高度对准两优527再生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超级稻准两优527进行再生稻种植,研究不同留桩高度对其再生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留桩高度40 cm、30 cm的处理,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高,产量表现最好,实际产量分别为5 903.4、5 675.9 kg/hm2。
作者
高家旭
蓝天琼
刘成家
王文华
吴小江
徐中华
机构地区
重庆市开县农业委员会
重庆市开县岳溪镇农业服务中心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0期22-22,24,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
重庆市开县科技计划项目"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研究"
关键词
留桩高度
准两优527
再生稻
产量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5
同被引文献
10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6
1
王家腾.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10(4):7-8.
被引量:6
2
易镇邪,屠乃美.
再生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2,16(S1):230-234.
被引量:20
3
刘爱中,邹冬生,屠乃美,刘飞.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0-5121.
被引量:29
4
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2009,23(5):509-516.
被引量:51
5
杨大金,张乃洪,林枝平.
洪水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08(9):62-64.
被引量:3
6
杨东,董瑞霞,张水金,谢鸿光,涂诗航,郑家团.
再生稻生产效益与栽培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9):28-30.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95
1
郑荣和.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04,22(2):21-22.
被引量:5
2
杨稚愚,汪汉林,邹应斌.
播种期对杂交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4,24(3):18-19.
被引量:33
3
张桂莲,屠乃美,张顺堂.
喷施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4,24(5):26-26.
被引量:11
4
张上守,卓传营,郑荣和,蔡光景,李义珍,王乌齐.
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
.福建稻麦科技,2004,22(4):17-18.
被引量:6
5
刘保国,张修清,王光明,万兆良,黄友钦,任昌福.
汕优63生长后期及其再生稻的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5(5):378-381.
被引量:22
6
刘保国,王光明,张修清,万兆良,黄友钦,任昌福.
头季稻后期光合产物与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关系[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5(5):382-385.
被引量:35
7
徐富贤,方文,熊洪,江世华,罗文质,张景国.
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J]
.杂交水稻,1993,8(4):25-28.
被引量:26
8
施能浦.
杂交早稻再生稻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
.福建稻麦科技,1994,12(3):6-12.
被引量:9
9
张黎光,黎用朝.
插秧根数与留桩高度对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1994(2):21-22.
被引量:10
10
廖思樟,廖时权.
再论再生稻的施肥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1989(4):17-19.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05
1
姚本玉,刘小铁,刘兴美,田梅,米贤春,唐明梅.
受淹中稻割穗再生的技术措施[J]
.杂交水稻,2005,20(5):49-51.
被引量:8
2
朱校奇,邓启云,陈春光,庄文,武文.
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
.杂交水稻,2007,22(3):6-9.
被引量:16
3
杨勋毅,王楚桃,李贤勇,刘希忠.
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Q 2 A海南再生稻繁殖技术初探[J]
.种子,2008,27(9):137-138.
被引量:1
4
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2009,23(5):509-516.
被引量:51
5
许光明.
不同留桩高度对优质稻佳辐占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63.
被引量:6
6
韦凤舞,杨日,柳有广,欧阳忠,张汉周,韦云驱.
头季稻收割前施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73-1175.
被引量:9
7
陈萱,周文新,李新文.
再生稻栽培生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5,19(S1):301-306.
被引量:2
8
何花榕,房贤涛,翁国华,郭灵灵,杨惠杰.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6-10.
被引量:21
9
张水金,杨东,董瑞霞,黄庭旭.
尤溪县再生稻生产发展状况[J]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1):81-83.
被引量:3
10
蒋春林.
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88-89.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103
1
蓝天琼,刘成家,高家旭,周文友.
开县再生稻栽培现状与发展策略[J]
.南方农业,2011,5(S1):94-96.
被引量:7
2
刘雪梅,郑小波.
贵州省发展再生稻的气候条件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1993,21(1):41-44.
被引量:4
3
郭文韬.
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J]
.中国农史,1993,12(4):1-6.
被引量:18
4
施能浦.
杂交早稻再生稻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
.福建稻麦科技,1994,12(3):6-12.
被引量:9
5
熊洪,方文.
再生稻腋芽萌发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研究[J]
.生态学报,1994,14(2):161-167.
被引量:35
6
刘方.
再生稻需水量试验研究探讨[J]
.四川水利,1994,15(2):30-31.
被引量:1
7
陈国惠,张洪,王贵学,任昌福,黄友钦,刘仕琳,庞江春.
云南省再生稻种植气候生态区划[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4):390-395.
被引量:6
8
方文,罗文质,张景国,熊洪,江世华,徐世华.
四川再生稻的生态条件及区域适应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1994,7(3):15-22.
被引量:21
9
张桂莲,屠乃美,袁菊红,刘鹏,张顺堂.
播种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3):229-232.
被引量:22
10
李实■,杨明均,崔明新.
四川省再生稻种植区划初探[J]
.西南农业学报,1989,2(2):1-6.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4
1
宋开付,张广斌,徐华,马静.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2020,57(6):1365-1377.
被引量:15
2
陈丽娟.
留桩高度对内6优7075再生季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技推广,2022,38(11):40-42.
被引量:2
3
刘建华.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2019(6):4-4.
被引量:8
4
刘成家,高家旭,陈丁,王文华.
中稻-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18):117-12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张佳喜,吴新军,何英才,吴笛,阙兴贵,龙婵.
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应用[J]
.新农民,2024(6):85-87.
2
梁建红,梁中卫.
涟源市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模式的优势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8(4):26-27.
被引量:9
3
段门俊,吴芸紫,田玉聪,刘永武,刘章勇,陈阜,金涛.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J]
.作物杂志,2018(2):61-67.
被引量:21
4
孔令娟,潘广元.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J]
.中国稻米,2020,26(4):47-50.
被引量:20
5
张莉梅.
长汀县适宜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J]
.福建农业科技,2020(7):33-38.
被引量:1
6
李慧龙,刘兆朋,刘木华,陈雄飞,余佳佳,张心毅,彭永福.
再生稻机收碾压稻茬扶正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1,52(3):314-320.
被引量:2
7
张俊,邓达孙,刘建军,周文喜,黄欠如,张卫建.
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J]
.作物杂志,2021(4):212-216.
被引量:2
8
王天宇,樊迪,宋开付,张广斌,徐华,马静.
巢湖圩区再生稻田甲烷及氧化亚氮的排放规律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40(8):1829-1838.
被引量:10
9
孔令娟,冯骏,汪永武,杨森,潘广元,陈刚,何泽林,冯叶红,叶斌,王士梅,凌新军,汪向东.
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36-40.
被引量:7
10
张晓红,吴小文,周兵,吴晨阳,潘志军,尹玲,程驭,夏慧婷.
不同灌溉萌发方式与留桩高度对沿江平原再生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22(5):10-13.
被引量:1
1
宋万友,周文伟,李桂芝,李青竹,李应权,李文纯.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周单11号密度试验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3):6-7.
被引量:1
2
高家旭,蓝天琼,刘成家,王文华,周文友.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J]
.农业与技术,2015,35(5):3-4.
被引量:3
3
陈树玉.
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渝青1号生物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8):15-17.
被引量:5
4
魏杰,陈亚鹏.
夏玉米播期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6-36.
被引量:10
5
卢亚妮,侯青光.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广西农学报,2014,29(4):10-12.
被引量:1
6
李春花,王艳青,卢文洁,王莉花.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128-131.
被引量:12
7
俞凤芳,丁成芳.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6):1297-1299.
被引量:25
8
杨延兵,高凤菊,秦岭,曹鹏鹏,管延安,王海莲,张华文.
穴播与条播对夏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1,43(10):36-38.
被引量:9
9
刘伟明,吴卿法,朱丹华,朱申龙.
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浙秋豆3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50-13551.
被引量:6
10
常巧真,李俊杰,张洪浩.
温泉县不同播种量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技,2015(6):3-4.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