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80后群体与“张嘉佳现象”的研究与解读:从谁的全世界路过?--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建构与文化选择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所承载的“张嘉佳式书写”的文学特征与文化本质,总结了时下中国青年群体的文化选择与价值观,探寻了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转型期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危机挽救的心理路径,也对新兴媒体与青年文化流行的互动进行了讨论,并据此对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9,共6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青年文化
社会变迁
认同危机
新媒体
文化重塑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2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86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91
参考文献
15
1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EB/OL].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艺学网,2008.4.
2
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11.
3
田科武.
“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1992(4):13-15.
被引量:1
4
施元冲.
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和特点[J]
.青年研究,1989(9):7-12.
被引量:2
5
[美]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M].陈强,等.北京:三联书店,2005.3.
6
刘卫平.
论制约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向度[J]
.学术论坛,2004,27(1):108-111.
被引量:1
7
[英]乔治·拉雷恩.有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
董莉,李庆安,林崇德.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5.
被引量:96
9
I Berry, J.W.Aboriginal Culture Identity [Jl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Studies, 1999.
10
王干.从灌水到炼油-关于微博的N种说法[N].中华读书报,2009(12).
二级参考文献
102
1
冯云翔.
文化失范与青年越轨——青年文化的法社会学思考[J]
.青年研究,1990(6):34-37.
被引量:3
2
文献良.
正确评价中国青年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J]
.中国青年研究,1989(4):29-33.
被引量:1
3
雍琳,万明刚.
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181-185.
被引量:44
4
王成兵.
当代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7-99.
被引量:439
5
郑雪,王磊.
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48-54.
被引量:86
6
李月莲.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5(4):49-57.
被引量:11
7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
.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7.
被引量:212
8
陈世联,刘云艳.
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
被引量:26
9
刘莎莎.文学寒冬,你"围脖"了吗[N].深圳特区报,2010.2.3.
10
王晟.微博写作:正在编织中的新鲜文本[N].青年时报,2001.3.21.
共引文献
186
1
李尽沙.
文化空间视角下博物馆公共艺术教育跨媒体机制研究[J]
.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4):93-100.
被引量:3
2
彭雨晴,谢颖.
以侨搭桥:马来西亚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11):82-91.
被引量:4
3
郑嘉雯,游江澄.
微短剧的共情叙事与文化认同实践——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J]
.数字出版研究,2023,2(S02):51-56.
4
沈琪蕊.
基于O-S-R-O-R传播模型的中国精神创造性转化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以红岩精神为例[J]
.传媒论坛,2023,6(18):118-120.
5
李宁馨,杨红旗.
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与政治参与——基于大学生时政新闻接收路径的调查[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65-67.
被引量:1
6
何文君,向志强,曾莹.
“下载身份”:新媒体环境下裕固族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21,43(8):145-163.
被引量:7
7
周宇祯.
微博文学的发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3):76-76.
8
王婷.
微博——新闻自由和微阅读时代的到来[J]
.大江周刊(论坛),2011(4):3-4.
被引量:3
9
韩啸.
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J]
.当代文坛,2011(6):42-44.
被引量:9
10
丁文.
微博文学——网络微博时代的新文体[J]
.编辑之友,2012(6):81-8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3
1
孙圣涛,卢家楣.
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
.心理学探新,2000,20(1):17-22.
被引量:65
2
吴鲁平.
城市青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J]
.青年研究,1995(8):1-5.
被引量:12
3
田科武.
中国青年参与:历史与现实[J]
.青年研究,1994(1):42-45.
被引量:9
4
杨雄.
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三大变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4(Z1):23-26.
被引量:8
5
衣俊卿.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93
6
吴远,姚飞.
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7(6):135-137.
被引量:14
7
谭建光,周宏峰.
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76-81.
被引量:76
8
张华.
1949-2009: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和历史经验[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0):16-22.
被引量:14
9
方亭.
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11(1):78-81.
被引量:27
10
李占乐.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J]
.理论导刊,2011(3):38-40.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2
1
蒲清平,张伟莉,赵楠.
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64-69.
被引量:58
2
时昱,沈德赛.
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现状、问题与路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8(5):38-44.
被引量:33
二级引证文献
91
1
杨旭飞.
政治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0):54-57.
被引量:2
2
刘晓麒.
赋权视角下印度青年的社会参与[J]
.当代青年研究,2022(6):117-128.
被引量:2
3
蒲清平,朱丽萍,周莹莹.
大数据时代基于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5):164-167.
被引量:44
4
王婕.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505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数据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2016(6):48-53.
被引量:28
5
段海超,高云龙,蒲清平,安娜.
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个体心理机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120-123.
被引量:6
6
夏爱萍.
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113-115.
7
孙丽芳.
生存与反思——当代大学生“媒介迷”本源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17(1):164-169.
被引量:1
8
陈文,蒲清平,邹放鸣.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与应对策略[J]
.江苏高教,2017(1):67-69.
被引量:58
9
刘革,张伟莉,申晓敏.
高校学生党员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7,0(1):30-32.
被引量:6
10
蒲清平,朱丽萍.
微时代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困境与实践机制[J]
.高校辅导员,2017(1):11-16.
被引量:10
1
李昕.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初探[J]
.改革与开放,2010(12X):195-195.
2
张亚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6(3):1-6.
3
刘德亚.
论通俗文化向高雅文化的转移[J]
.中国文化研究,2014(3):209-212.
被引量:2
4
美国文化流行症[J]
.巴蜀质量跟踪,2002(8):42-43.
5
刘金风,吴宁.
论当代中国青年的流行文化——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4):29-34.
被引量:4
6
孙磊.
当代中国青年如何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J]
.学理论,2015(20):77-78.
7
陆万胜.
通俗文化的流行与嬗变[J]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3):28-32.
被引量:1
8
刘朋,刘洋.
文化霸权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困惑[J]
.政工研究动态,2009(17):5-6.
9
符文品,黄兢.
把握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内涵[J]
.天府新论,2005(1):106-108.
10
郝琦.
“五四”精神与“三个代表”——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55-57.
中国青年研究
2015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